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众多的希腊罗马题材剧,思想艺术多属偏弱,但仍有《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可以进入莎剧的优秀行列。在历史剧以外的各体裁中,最初的一篇都是希腊罗马题材剧。而在代表莎士比亚最高成就的悲剧中,希腊罗马题材剧不仅是起始,还是终结,并且这一起始与终结承载了莎剧思想发展的两次转折。这些有趣的现象,直接说明了莎剧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尤其能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二重性及他们与王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整体与规范中的有限超越--十七年女性创作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创作同样处于"规范"中,但并非文学整体或历史的纯粹平淡部分.它拥有这一代文学中较多的一流作家.它淡漠社会性别意识,但并未使性别内涵完全消失.初期的女性社会动员题材结合婚姻家庭问题表现,契合"男女都一样"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转型时婚姻家庭变动.中期的女性成长主题,映照革命胜利历史与国家民族成长中的女性社会解放与成长.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多跨越题材"等级"局限,顽强表现了女性创作倚重"爱情"主题以及述写"自我"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描绘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倚重爱情主题的创作态势与突出成就,指出现代女作家创作的兴盛与式微,不仅与时代潮流相关,而且还和女性的社会实践相关,并与女性独特的“角色”体验相联系。爱情主题既成全了女作家,又限制了她们的手脚,呈现为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 有些小说,比如情节集中,冲突激烈的小说,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象,《伤逝》便是,读过的人都感到,它触目皆是“空虚”和“冷”伴以“颓唐”、“凄惨”、“悔恨”、“悲哀”、“恐怖”、“绝望的挣扎”、“遗忘”“说谎”等,是浓烈的灰色。《伤逝》全文不过一万二千余字,二十一个小节,却用了三十二个“空虚”(或“虚空”、“虚伪”),二十六个“冷”。  相似文献   
5.
80年代王安忆多书写女性为爱情而生并在爱情中成熟,近年她转向“红颜薄命”题材,突出这个薄命的个性因素,它与市场经济负面的关系。这一主旨与20年代后期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有着近似的性质,都是从实感出发而对或脱离现实、或庸俗化的“女性主义”的超越,在当下则具有反诘后现代思潮、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最初十一二年 ,女性创作的主观性明显重于男性创作 ,是时代际遇与局限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处新文化运动 ,共同反封建 ,女性多出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妇女解放 ,多出女性个人幸福与个性解放追求以及女性理想与期待、苦闷与感伤。但另一方面 ,由于她们方介入社会 ,所感所知难免更多自我的真实 ,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把握则尚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易识的叛逆与解放话语─—现代妇女文学中的独身女性题材乐铄独身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较为罕见的,这一形象在现代文学才多了起来,并且主要出现于现代妇女文学中。女作家所以常用她们作主人公,寄情托哀抒悲愤,也许是因为这一题材较有“戏”:独身女人是女人群中较格...  相似文献   
8.
乐铄 《殷都学刊》2003,(3):82-86
丁玲从“个人化”写作转向宏大叙事 ,扩大了视角 ,并在社会革命实践丰富后 ,克服了转向之初纯工农题材作品中的艺术“粗糙”。丁玲从“五四”直到 194 8年的创作不断有所变化 ,但有两点不变 ,一点是坚持文化批判 ,它得之于新文化运动 ,对准的是环境中的封建保守与小生产习气 ,再一点是始终在塑造孤独、叛逆的坚强女性个性 ,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丁玲现代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悲剧有酒神颂这一明确的起源,但其创始与发展却是发生于希腊城邦民主制兴盛的百年中,并随民主制危机而衰落,向难分悲喜的"戏剧"演变.这条清晰的线索说明,充分发展的城邦奴隶主民主制及其扶持,文化上在一定时期也具有民主色彩,是古希腊悲剧繁荣的独特条件.而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这两个东方古剧,很可能就因为缺乏这样的政治文化条件而缺乏悲剧.  相似文献   
10.
20年代妇女文学的女主人公常以游戏式的态度对待人生。本文描绘了这一著名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它的包括揶揄、索取、玩世、享乐在内的多重内涵,指出它的形成主要由于新女性们对五四后妇女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妇女解放边缘化的逆反心理,也由于半殖民地都市商品文化的浸染,还由于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游戏人生”是一笔有意识歪写的叛逆,生动地反映了五四后10年新女性思想感情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