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卫填海"神话反映了炎帝神农氏与东夷蚩尤氏冲突的历史,炎帝携女娃东巡蚩尤族领地导致了女娃被害的惨剧,炎帝借用鸟图腾和人死化生的观念,虚构了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复仇东海的故事。女娃被害促进了炎黄部落的联合,引发"黄帝擒蚩尤"的战争,而决定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战争的胜败,乃在于南方苗蛮集团中的一支——处于良渚文化圈的女魃部落加入战斗,但战争并没有给女魃部落带来利益,导致了其不能回故土又被迫北迁的结局,这也解释了良渚文化突然由盛转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10):128-129
关于《易纬.乾凿度》中"四太"的意义,易学界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对此进行了辨析,认为"四太"的说法乃是西汉易学家吸收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观念,在易学的体系内构建儒家宇宙生成论的产物;其以易学的术语,将筮法和思想统一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了儒学新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3.
4.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22(11):131-134
《易林》是易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目前主要存疑于西汉中期的焦延寿和东汉初的崔篆。笔者从目录学的角度、从崔篆的学术倾向与人生经历、从《易林》爻辞所记事情及其浓郁的谶纬思想等方面考察,以比较充分的证据论证了《易林》作者当是东汉初的经学家崔篆。  相似文献   
5.
《易经》的产生,本源于筮法;筮法的发展,至商周之际发展基本成熟,其标志之一就是卦变的出现。考古发现中的"数字卦"的卦变现象,尽管仍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远没有后来的"大衍筮法"那样有着严整的规律性和哲学意义,但它毕竟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催生了"爻"的概念,引起了人们对爻变的注意。周人对《易》卦增益六爻的过程,既是一个熔铸新思想于易卦的过程,更是《易》卦筮法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扬雄模拟<论语>创作<法言>,高举承继儒学道统的旗帜,号召学者从章句之学和谶纬迷信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孔子儒学本身,对于西汉末期的儒学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成宝  王兆立 《理论界》2013,(11):180-182
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市场化等原因使中文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生源招录、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等诸多方面陷入困境,中文人应抓住当前中华文化复兴和参与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的机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寻找中文学科新的生长点,以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于成宝 《殷都学刊》2007,(2):139-143
《易经》的成书,既是筮法发展的必然,更是商周之际道德发展的必然。商周交替的时代思潮促使道德的诞生,使人们于注意天命之外更看重个人德行的价值与意义;表现在《易经》卦爻辞的撰系中,则是其中表现出的"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倾向,是周人道德自觉的产物;而《易经》中的"君子"形象则更体现了周人对于贵族道德规范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 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承受着来自于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就业、家境贫困、网络成瘾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要营造和谐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元化、全覆盖的心理预防与援助机制,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