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学说 ,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性质 ,它们把脱离人的外在世界的自然物或理性精神作为哲学形成的根基或立足点 ,从而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马克思则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建立了新的哲学理论 ,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 ,体现了新旧哲学研究视阈的差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于晓权  赵红 《理论界》2009,(2):27-28
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为人的幸福之路寻求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是对人类幸福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现实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分析否定中阐释了科学的幸福思想,即幸福是在人类消解专制制度的笼罩下,摆脱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的一切束缚,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解读,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关于人或社会的理论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人类生存状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确立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趋向。构建和谐社会,从微观上看,是要解决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但从宏观把握,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核心乃是人的发展、完善和解放。因此,在和谐社会视阈下,需要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其为人类自身生活的目标做出科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