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建东  陈翯 《唐都学刊》2011,27(2):35-38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必须以信仰为基础。道德信仰的生成有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逻辑根据。从人生角度而言,人生具有有限性、未完成性和创造性,这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逻辑前提与基础,从而使道德信仰成为一种必然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文化的技术含量急剧增加,文化生产和拥有者的年轻化和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由子代向亲代的文化反哺成为趋势;文化反哺使道德传递丧失了传递的权威,成为纯道德传递并出现了道德逆传递的三大特征;面对文化反哺重塑亲代的道德权威,明确亲代的道德传递责任,改进道德传递方法,加强代际互动,促进有效传递等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任建东 《东岳论丛》2004,25(4):184-186
依照对道德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信仰都是道德的内在要求。道德需要信仰支持是由道德的结构特征决定的。当信仰对道德的支持超过限度 ,则会走向道德的反面 ,陷入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攻击诬蔑的还要方面。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人权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很不适应我国同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进行斗争的需要。因则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代中国人权理论,应是我们目前一个迫切的理论任务。 一 什么是人权,如何科学地研究它,是我们必须首先明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哲学的起源、哲学家的素质、研究的主题、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了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差异、得失,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7.
政治民主化是道德进步的制度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社会主义道德主体生成的重要条件。民主精神的弘扬对社会主义道德功能的发挥有着巨大的驱动力。民主制度化是激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杠杆。它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既创造了有利契机;又找到了切入点;同时也创造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德法”之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话题。在历史中,人们总习惯于举其一,而废其二,使二者相对立,这正是中国社会陷入人治的缘由。对于人们所亲历的文化大革命,由于法的废黜,一部分人为非作歹、恣意妄为,而一部分人则任人宰割、公民的基本权利无以保障。人治的恐怖造成的社会灾难让我们记忆犹新,畏惧人治的历史灾难而崇尚法治便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现代中国社会,是倡导德治抑或是倡导法治似乎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使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仅依靠法律并不能使社会…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从后一过程来看,它是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内化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其道德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道德信仰才真正完成了其主体的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主体客体化的最终完成。一 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经验-习染是完成道德信仰的一种常见方式。 经验-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多种因素,水管单位基层干部总体文化水平偏低,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明显失衡,人才分布不均,重点岗位有人才极度匮乏的现象。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基层干部培训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全面引导,摆正教育培训与各个业务工作的关系,切实重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