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真相"与自白》这部回忆录中,戈尔巴乔夫通过反思苏联改革的失败,指出了有关改革的分寸、改革中的暴力问题以及政治革新等三个方面的"教训"。然而,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宏观背景下来审视,在这些"教训"后面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人们去总结。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绝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激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改革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暴力问题;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正确认识这些历史教训对于科学认识苏联改革的失败和当前困扰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着眼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全球整体的大视角,观察中国现代化走向,设计中国现代化蓝本,是邓小平探索解答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导思想方法论。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这一特质,是理解邓小平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示读点”。 一、全球史观:解读邓小平中国现代化蓝本的钥匙 主体对客体的科学把握必须借助一定的思维方式才能进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而思维参照系的确立,对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更新具有首要的意义。所谓思维参照系,就是思维指向、思维定向问题,其核心即思维沿着什么方向进行,把思维的侧重点立于何处,以什么为参照物来衡量思维对象,并对思维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只有首先搞清楚邓小平设计中国现代化蓝本的思维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着眼于落后国家的历史实际,系统地阐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了关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这一深刻的理论命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和理论高度的背景下,重读《新经济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奋斗的重大历史课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以工业为基点推动现代化发展,将工业化视为推进民族解放和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工业的过程中从改进领导体制、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厂管理、提升工人品质等方面积累和总结了工业发展的经验,在党的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指明了战后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信心来源和最终目标,以顽强毅力推进战后工业的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形成过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内涵。这一理论展现了对原苏东国家改革教训新的认识演进,折射了对当代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教训的深刻反思,同时又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地位的重建并且呈现出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整合力。  相似文献   
7.
变革传统儒学“中国中心主义”的文化世界观是中国现代化首要的基本的历史课题。但从“中体西用”到“西方中心主义”,再到建国后借助社会主义优越性重新膨胀的“中国中心主义”的历程表明,中国人重建新文化世界观的努力失败了。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根据对时代与中国的全新认识,提出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文化世界观基础。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世界观的历史变迁,人们不难认识到邓小平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一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8.
阎树群  任晓伟 《唐都学刊》2013,29(2):123-126
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就必须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内容的整体性和体现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家消亡”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在否定了“国家消亡”论后转向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认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则高举“国家消亡”论的理论旗帜,打碎了旧的俄国国家机器,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面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开始不断提升国家在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地位,到斯大林时期最终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形态。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变迁及其对20世纪中国政治的重要影响表明,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国家消亡”论,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消亡”论仍有重要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联合政府》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中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但由于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对这篇文献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做了重要修改,因此《论联合政府》这篇文献与其它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之间就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修改,体现出了建国前后苏联控制下的共产党情报局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治压力,这也是毛泽东当时改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