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孝道与杀子     
何友晖 《方法》1999,(3):34-36
  相似文献   
2.
观音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位男性菩萨 ,但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 ,变为了何友晖     一位女性菩萨 ,并在中国普通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这一方面缘于观音菩萨随类度化的 中国化的观音性别以女为主的原因初探           积极无条件关注暗合了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的女性情结 ,另一方面中国民众的苦难和中国本土文化对男女社会角色的限定使得民众需要把男性的观音改造为女性菩萨。而印度宗教人物画像的传入和中印绘画的不同使得中国民间艺术家或各按自己的意念或对印度的画像进行中式改造 ,并在流传过程中最终形成女性的定式。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认为成熟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不是它获得的有关亚洲人的知识本身,而是它用来创造关于社会行为的一般性知识的特殊方法。方法论的关系论是亚洲社会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的概念框架。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支配性、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作者分别说明了方法论的关系论在中西文化中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在应用方法论的关系论时,也要注意关系本身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