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翻译目的论中,译者被赋予了更大的创造空间。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的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客观翻译环境的制约。译者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史书平声示崇说何惠娟汉语四声之名,起自六朝时期,但声调之分,当是自古有之。古代的长言、短言,就说明当时汉语读音声调的区别。考察周秦时期的诗歌,其用韵规律已是“平必韵平,入必韵入”,那时的声调,已有约定俗成的读法。一般来说,汉代以后,汉语四声已具备,到...  相似文献   
3.
理解是口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吉尔提出的口译理解公式,从四个方面分析口译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