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五马立踟蹰”《陌上桑》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两旬。许多选注本把“立”字解为“停下”,如上海教育学院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就是这样讲的。这种讲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通了,但实际上跟下文“踟蹰”的意思重复,语气不通畅,而且不符合当时的情景。因为既是“停下”,又是“徘徊不前”,岂不意思重复,语气不通畅吗?到底是五马先停下、然后徘徊不前呢?还是五马先徘徊不前,然后停下呢?从使君的思想活动过程和行动过程以及五马拉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是五马先徘徊不前,然后停下。因为使君见到罗敷后,有一个思想活动过程和行动过程,五马拉着车,也只有先缓慢下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清代善长乐府的张玉谷注此两句说:“谓可供养,而卒能报公姥之大恩”。 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此两句说:“我自认为到你家来没有犯什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最大学问家.他在《报任安书》中谈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仅就《史记》体现的哲学观和历史观谈些看法。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司马迁写《史记》是“究天人之际”。而在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时,他基本上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指导的。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教育学院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二册《孔雀东南飞》的注释中。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把它提出来,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5.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讽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大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讽的一面,他没有直接谈,但是实际上正由于他在《史记》中对汉天子多有刺讽,才这样辩说的。他又在《匈奴列传》评语中说:“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闲则章,至定哀  相似文献   
6.
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西门豹治邺》中有如下几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编者对“如嫁女床席”一句未作解释。《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将此句译为“如同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解“如”为“如同”,把“床席”讲作动用,让“如嫁女”作修饰动词的成分。这样当然不无道理。但《尔雅·释诂》:“如,往也。”“往”是“如”的常用义。若将“如嫁女床席”之“如”解为“往”、“到……去”,则与上下文的联系或更为顺适,也不烦将“床席”动词化了。这样,上引几句课文似可译作: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因而《史记》中充满着辩证艺术。主要体观在以下方个方面:历史的“实录”原则与文学的表现手法、现实与理想、美与丑、共性与个性、大事件与小故事、正与反等。  相似文献   
8.
《左传·子鱼论战》有这样几句: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在发行量较大,影响不小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余在春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把这几句译为: 子鱼说:“你还不懂得打仗。强大敌方的兵士,处在不利的地形,又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正是老天帮助咱们呀!” 从上面的译文看来,余先生把“天”释为“老天”,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天”字固然有“老天”、“天意”之意,但在这里以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汉代博古通今的最大学问家。他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写作《史记》时是贯穿了他的许多基本思想观点的。笔者仅就他的道德观和法律观谈一些看法。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与儒家相对立的道德观 司马迁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因此他在《史记》中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与儒家相对立的道德观。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孔子和孟子的看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讽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家中的讽刺大师,他的《史记》也是具有卓越讽刺艺术的巨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道:“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