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但它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以"实践本体论"这一名称来标志"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而是实践思维方式视域下的实践本体论。只有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标志马克思新哲学,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来理解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实践思维方式下,实践本体论表现为人自身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人类社会的实践性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2.
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 ,关键是为其确立一个总体性方法论。马克思以前的哲人们未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 ,目前理论界对人学研究所陷入的困境 ,关键在于没有或没能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一问题。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 ,只有自觉地把它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之中 ,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属性 ,准确地揭示人的本质 ,由之才能建构真正传达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过程之中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 ,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 ,形成了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5.
侯继迎 《东岳论丛》2002,23(6):79-80
“目的”是实践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的哲学教科书理论没能处理好实践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因素的关系 ,其关键就在于它没有揭示出目的范畴本身所内含的三层本质含义 ,即目的要合规律 ,规律要合目的 ;目的是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观念形态的统一 ;目的是自由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劳动"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下的、不自由的、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性的活动,因而受到一贯的排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劳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地位的提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只把劳动看作一种谋生活动,看作积累财富的手段;黑格尔对劳动范畴进行了哲学提升,看到了劳动同人的自我生成的内在关系,但他所说的劳动仅是精神的活动,于是劳动的自由维度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观念自由层面上。马克思的超越之处在于他立足于现实的人,看到了"劳动"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勾连,将"劳动"提升到"实践"的意义上来理解,看到了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体现的是占有劳动成果以维系肉体生命存在的方面;自由维度体现的是人通过劳动达到自我确证的方面。劳动的双重意蕴构成了马克思理论中表征理想与批判现实的双重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两个方面将达到和解。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过程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形成了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侯继迎 《东岳论丛》2004,25(4):179-183
传统实践观没有传达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实质 ,其关键就在于它没有认识到真善美的统一是确立科学实践观的基本指导原则。而这一原则就包含于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句话之中。对这句话作出何种理解就成为我们能否突破传统实践观确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 ,不仅能全面地体现出人类生产 (实践 )与动物生产的区别所在 ,使我们对马克思的“种的尺度”、“内在尺度”、“美的规律”的论断作出不同于以前传统看法的全新理解 ,同时 ,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人对自身的实践这三个实践层面 ,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 ,也有利于我们对传统实践观的突破和超越 ,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彰显其正义性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在理念设计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与社会公平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构建起真正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风险,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项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指导下,其关于制度正义、分配正义以及自尊等理论,对我国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