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的"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跨越遥远时空代代相传的故事由历经沧桑巨变的族人集体加工,凝聚了藏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生存的价值追求,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内容及其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对儿童思维方式有根本性影响,将极大地改变儿童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对儿童思维方式造成的技术理性泛滥与价值理性缺失、数字化生存与现实世界迷失、思维过度发散与专注力稀缺等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教育应积极应对儿童思维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探寻促进儿童技术化思维与人文性思维、虚拟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整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生成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以自发的方式代代相传,原始而简单,和谐而自然。百余年来,社会巨变导致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存在的条件。现代教育在民族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普及了科学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对来自不同源头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融入主流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以同化为目的的教育,忽略了民族文化背景与民族生存的实际,使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日渐削弱。反思历史,透视现实,洞察未来,立足民族文化之根,认清并确立民族教育的当代使命和价值关怀,弘扬民族文化,挖掘并激发民族内源性发展动力,以开创民族生存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4.
[提要]古丝绸之路文明孕育了丰富灿烂的西南民族文化,酝酿了底蕴深厚的智力资源,为西南民族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创造力。“一带一路”建设为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智力资源联结着文化之根,以教育途径传递丝路文明的薪火,需要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中构建起“内外互通、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开放创新为驱动,加强跨文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以文明互鉴为方向,开发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文化课程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从可变性与不变性的差别与统一中认识无穷变化的多样性世界的方法.从分形的角度认识教育领域的复杂性,在表面看来极为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其在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阐释了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机制.这一探索旨在突破实证论的局限,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藏乡村建设呼唤新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是实现西藏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西藏乡村的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教育主体等方面探索切合西藏乡村教育条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处在生长和发展时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状况可以用混沌的边缘来描述:起始条件下的微小扰动会导致宏观的涨落。这是一个复杂性与简单化激烈竞争的地带,适应性生存模式是个体在对内外环境中的资源进行自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涌现。涌现为个体开辟了生境,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培育生境为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