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2.
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了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民族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滕星教授提出,民族教育应将国家整合的教育内容与民族地方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得民族教育更加切合实际,这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普初"、"普九"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形态上,现代中国并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立国的根基也并非彻底的社会契约论式的现代政治哲学原理,而是混合了文明传统与20世纪国家政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民族问题实际上仍可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文化碰撞之后的一种后果,亦在今日语境下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因此,如果仅仅从民族、族群和民族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并不能完整解释当代中国的多样性与民族政治的现实,而是需要将文明传统、现代性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变量代入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发现隐藏在民族政治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黄家医圈”案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有限的被动的角色,但在功能意义上,却为民间传统医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在“沈阳清文化节”的案例中,政府的决策程序和经济动机却在客观上制造了一起引发族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公共事件,这显然与政府促进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的意愿相背离。  相似文献   
5.
关凯 《中国民族》2012,(Z1):8-10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民族"最初的理解,几乎都是来自童年反复看过的那些经典电影……徜徉在夜幕下的大理古城,城门角落正在放映一部令我们这些生于1960年代的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电影——《五朵金花》。大理的"三月街",大理的金花和阿鹏,都曾经是我童年熟悉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这季金秋,国务院将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就其政治立意而言,是为了在多民族统一国家之中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挖掘、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实践这种理念的鲜活事迹,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以前,种族隔离在美国还是合法制度。而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选择。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中国的民族政策,不仅具备国际性的感召力,更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先进的价值取向。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二战之后)和第三次(东欧剧变之后)民族主义运动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风起云涌,国际社会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关于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共识性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原则不仅将民族平等视为普遍价值,而且已演变成以“人权”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约束力的国际法体系。我国政府近些年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 2 0世纪 90年代初的俄罗斯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 ,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 ,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关凯 《民族研究》2012,(5):1-11,108
资源竞争理论认为,族群符号是社会竞争的工具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会以族群为单位组织起来在社会系统内争夺各种资源,从而建构起族群之间的社会边界。因此,社会竞争的需要及个体与群体的应对策略,是族群建构的根本动力。本文从理论层面回顾了西方族群资源竞争理论的起源、演进线索与一些经典研究案例,并与之进行对话,尝试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同时,也尝试将国家作为一个变量带入到这个理论对话中来,从而为资源竞争理论以社会为中心的取向,补充一个国家视角,分析国家作为竞争协调者的重要角色与作用及其对族群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