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1.
冯寿农  李想 《东南学术》2013,(1):128-133
通过重读卢梭的成名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梳理了该文章的论证脉络:卢梭分别从横纵向考察法国现时代和世界的文明古国,揭露了科学艺术的进步引发社会风尚败坏、道德沦丧;他又从内部探究科学艺术之源以及它们的目的和效应,强调奢侈会丧权亡国。笔者发现卢梭真正的目的是对现代性带来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批判,深刻地感到这篇论文具有一种普适价值,它引领读者反思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法国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法国文学批评思潮此起彼落,新思维、新方法、新学科不断出现。本世纪初,批评首先经历朗松的博学批评,逐渐从文本的外部转到内部。由于哲学和语言学的影响,二战后新批评兴起,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的形式和内容,60年代结构主义批评达到高潮,又逐渐转向后结构主义。世纪末,各流派互相借鉴批评方法,取长补短,出现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法国当代一位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对文本的"直观"和"体验",着重探讨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范畴.他还继承了加斯东·巴什拉的主题批评,从文本的表层"现象"(主题)分析入手,努力寻找文本深层的主题网络.读者(批评家)在文本这个客体中与作者相遇,在感觉和意识世界中进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由此把握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思想理论在构成上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特点,其理论既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的继承、批判与改造,也是对结构主义"能指"理论的拓展性改造。通过继承与批判,拉康建构起他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拉康的思想理论对其后的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漫谈法国主题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批评界从19世纪的圣伯夫、泰纳的实证主义批评到20世纪的朗松的文学史研究,这些传统经院的文学批评偏重于研究“环境、作者、作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热衷于作品外部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生平中来考察和评价作品。而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反其道而行之,撇开社会生活与作家思想,只在作品内部寻找一个主宰文本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然而,法国主题批评家探讨第三条批评路径:他们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现象入手探讨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揭示作者的意识结构,而这个意识结构被视为作品之源。为法国现代文学批评闯出一条新路子。近三十年来,法  相似文献   
7.
西方荒诞派文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明显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文学见解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并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文学流派,但它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概念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加谬在《西诸福斯神话》里系统地阐发“荒诞”理论,使荒诞派文学有了思想基础。“荒诞意识是现代人面对社会、而对现实、面对世界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感到无法解释,因而产生困惑,最终以扭曲的方式去评判和表现这些现象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荒诞派文学是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从20年代卡夫卡的“异化小说”开始,它经历了30年代法国的“人类处境小说”,40年代的存在主义文学和50年代的荒诞派戏剧,掀起了“荒诞”的高潮,最后到60年代扩延到美国的“黑  相似文献   
8.
勒内·吉拉尔从“模仿欲望”出发考察古典神话的起源。在原始神话中普遍存在着“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的扩张与变形。普通“迫害文本”只有受害者的第一次的转变———不幸的转变 ,然而神话进行了第二次转变———幸运的转变 ,即神圣化的转变。这两种转变构成神话的替罪羊机制。但是后来的神话由于受到柏拉图理性哲学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经过改编和传播 ,逐渐淡化、消除集体暴力 ,最后掩盖、甚至粉饰集体迫害。《西游记》存在替罪羊机制 ,并掩饰集体迫害  相似文献   
9.
<正> 80年代初,生物全息律这一重大发现给认识论提供了新的原则,给思维科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全息的思维方法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一些原则性的启示。生物全息律揭示了生物有着相同的物质全息分布规律、相同的物质构成原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用这种原理观察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在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全息相似。法国结构主义批评旗手罗兰·巴尔特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入门》一书中认为:“叙述的分析面临着数以百万计的叙事作品,那又该怎么说呢?叙述的分析迫不得已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叙述的分析不得不首先假设一个描述的模式,……然后从这个模式出发逐步深入到诸种类,诸种类既是模式的一部分又与模式有差别。”巴尔特洞察到诸种类作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1966年,法国Emile Benveniste创立了陈述语言学,重视话语的研究,在陈述文本中寻找讲话者的标示词,探讨陈述行为的生产过程,重视讲话者的主体地位.陈述语言学经历了三代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在没有标示词的文本中借助传统的模态,特别是逻辑模态描写讲话者如何构思陈述文本的方式;80年代,Oswald Ducrot吸收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研究陈述行为和文本中隐含的多重声音,特别是对否认和反话的研究;90年代,Antoine Culioli建立陈述操作理论试图描述讲话者的心理言语活动和话语的生产过程,他的理论独辟蹊径,对于研究交际中的话语活动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