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海波  周萍 《理论界》2008,(7):166-167
问题作为主客体矛盾的集中体现,内在地包含作为先验性存在的特殊向度,和以对存在进行追问、探究事物的规律与知识为目的的普遍向度.作为一种意识形式.问题不是无知,而是对已知的追求.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可以分为现实提问和逻辑提问(理论提问)两种根本方式.当下的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理论自觉,找准问题阈,实现由现实提问向逻辑提问的提升,切实反映民生诉求,彰显新闻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7月28日,2010年广东郁南无核黄皮节正式拉开帷幕。郁南县以小小的无核黄皮做出大文章,普惠金融与农业特色产业双向良性互动,使得无核黄皮特色农业成为破解该县农民增收难题、扶贫开发的一大利器。据初步统计,今年郁南无核黄皮总产量将超过1.87万吨,产值达1.87亿元。  相似文献   
3.
冯海波 《北方论丛》2011,(2):123-126
19世纪以来的理论、艺术和政治研究发生了广泛、持续和深入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这一客观、动态的过程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逻辑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文化批判的先河;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则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批判,但他们仅仅把大众文化看做文化衰败的标志;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立足于大众文化的动态研究和批判研究,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不足;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则大大促进了文化批判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冯海波 《创新》2013,(5):13-16,21
传统文化日益式微,新文化尚在建构过程中,信仰危机逐渐加深,意义成为短缺资源,这四者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困境的主要表征。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走出文化困境,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上海世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展示舞台。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器物形态、制度形态和国家精神三个逻辑层次,上海世博充分展示了这三个层次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处于国家精神形态层面的美国的文化软实力远远领先于尚处于制度形态和器物形态的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构建国家精神。中国在国际上推行的孔子学院,以及重庆的中国红歌会正是构建中国国家精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学理澄明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经济发展理念具体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综合增长、全面增长、可持续增长再到包容性增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包容性增长"强调必要经济增长速度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的"质"的统一,人民群众享有权利的实质性增长,社会建设的多维度展开,和平与发展、参与与共享的国际诉求,实现个人和社会在公平、正义、平等与效率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包容性增长"是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它有助于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机制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方法。运用社会发展机制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展哲学认为,社会发展机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必然环节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发展机制,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和发展逻辑,但两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逻辑进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分割”状态下公共物品供给是非均衡的,公共物品非均衡供给一方面与城乡二元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违背了效率原则。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给应坚持对城乡居民实行均等化的策略。公共物品均等化服务有两种选择:一是初始条件下的均等化服务,二是增量调整下的渐进性均等化服务,而后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措施产生了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社会观是科学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意识的萌芽,西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概念主要集中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这些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对社会做出最为科学而全面阐释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准确理解社会建设语境中的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反叛、否定、批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本体论和历史观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最严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体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非本体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利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