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将法兰克人的对手撒拉逊人(穆斯林)塑造为“偶像崇拜者”,这样的写法其实是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深度误读.这些误读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大多数欧洲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无知和敌意,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欧洲基督教会内部关于圣像问题的神学论争.该诗将撒拉逊人塑造为“偶像崇拜者”的潜在动机与目的,是用文学手法来证明基督教骑士对穆斯林发动暴力征伐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刘一南 《中国藏学》2016,(2):195-200
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劳伦斯·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视角出发来看待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认为活佛转世思想是少数藏传佛教领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在"似是而非的佛教原理"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虚假理论,与佛教正统思想大异其趣。他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多方面误读,既体现了他在佛教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更凸显了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怀有的妄自尊大态度和宗教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西藏报告:皮斯托亚的伊波利托*徳西德里之旅>一书的英译本分析指出,由于该书作者、天主教传教士徳西德里所持守的基督教信仰本身的强烈排他性,使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作为异教的藏传佛教的评论充满了敌意和蔑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藏传佛教当中的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妖魔化的歪曲和丑化工作.这是人们今天在讨论徳西德里的著作对于藏学研究的意义时需要对之加以清醒认识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