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2.
1989年1期《语言教学与研究》,刊载了张清常先生的《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一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藏语系,了解、研究汉语早期的语序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很值得一读。但有些选例失于斟酌,解释得有欠妥当,也是无需讳言的。其中“冬至”“夏至”条,就是典型的一例。张先生的文中认为:  相似文献   
3.
一、古汉语教学观念的更新 古代汉语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这不仅因为它做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因为它所  相似文献   
4.
探寻“内部形式”是研究汉语造词法的又一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造词法的研究,以往受西方语法学研究的影响,视野多局限于“语法形式”的分析上。应当说这种方法在对双音节构词现象的解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汉语的特点是,缺乏西方语言的所谓“屈折变化”。故古今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单音词仅仅通过“形态变化”和“结构分析”很难解释其造词现象。探寻“内部形式”,寻求语词产生的“理据”,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5.
“朕”本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朕”的本义,受《说文》及《段注》影响,多释为“舟缝”,以至权威性辞书,像《汉语大字典》等也保留此说。遗憾的是,遍查所见古代文献,“朕”当“舟缝”讲,无证。笔者借助词义“同步引申”规律,考察“朕”词族系统,研究“朕”字源流关系,参考《尔雅》释义,认为“朕”本义当为“给予”无疑。形成本文,所得启示:形义关系固然重要,但从语言本身解释语言才最为可靠。形义关系该利用,但切忌拘泥被释字形体本身,必须考察其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