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分税制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税制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规范化的财政体制;依国际通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应选择相对分权的分税制立法模式;分税制立法的核心是划分财政权,主要目的是使各级政府具有与其事权相称的财力;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发展,应构建科学、规范的分税制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改进的全局博弈模型,研究央行的信息披露问题,可以为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求解博弈模型中信息波动与信息披露度的关系,结合我国的通胀预测信息特征,研究发现:只有在合作关系非常强,而私人信息精确度又较高时,货币当局才有理由使得信息不完全被披露;当信息不必完全公开时,合作关系越弱,则对私人信息精确度的要求也越高;在中国目前私人信息波动较大的前提下,我国央行仍有必要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相似文献   
3.
论反腐败进路中的公共财产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剑文  耿颖 《江淮论坛》2014,(1):115-121
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亟须破解的难题,也日渐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反腐败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性工程,其根本在于构建一套规范、制约权力的监督体系,在诸种反腐败措施中,财政信息公开构成了有效监督权力的前提性保障。鉴于对我国国情的考量,尤其应当将公共财产公开作为可操作、可施行的切入点,再让官员私人财产公示以相对妥当的方式同步推进,从而形成完整、彻底的公开机制和反腐进路。通过顶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结合,发挥权力机关和社会民众的多元力量,进而建设一个更加廉明、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曹明星  刘剑文 《社会科学》2008,3(5):100-105
作为国家之财富分配工具的财政,随着国家的特征变化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从古代到现代化初期再到现代化中期,中西方财政都经历了王室家计财政、阶级国家财政和社会公共财政三个阶段.国家的阶级统治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组合的变革是理解公共财政形成路径的钥匙,而财税法律关系要素分解视角的梳理则诠释了财政现代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分税制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税制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规范化的财政体制;依国际通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应选择相对分权的分税制立法模式;分税制立法的核心是划分财政权,主要目的是使各级政府具有与其事权相称的财力;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发展,应构建科学、规范的分税制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产权的概念及其法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以降,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确立公共财产权的概念。公共财产权是政府基于其公共性特质取得、用益和处分私人财产的权力,包括对私人财产征税、处罚、国有化等非对价性给付,征收土地房屋、收费、发行公债等对价性给付,以及支配这些财产的权力。公共财产权是一种应受控制的公权力,其在脱胎于行政权的财政权的基础上形成,但更注重公共财产取得的正当性及分配的正义性;从调整原则上讲,公共财产权的控制体现为公共财产的取得、用益和处分应严格遵循法定主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纳税人的整体利益;从制度措施上讲,需要按照法源明确、程序正当和争讼便利的原则推动公共财产权规则体系建构,并注重面向民生的公共性立场。建构于公共财产权概念之上的公共财产法,是经由私人财产转化而成的公共财产的正当化及其运行规则,是现代财税法的核心范畴,是国家财政治理的基础性法治规范。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理念下的预算范围调控之法律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算范围的重新界定在中国预算法修改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所指的预算范围,即预算法界定下的收支类型。在公共财政理念下,预算法禀赋中的民主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要求预算范围被重新丈量;立法理论中的法律实施效果判定也对预算范围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现有法律规范及实践的梳理,指出虽然现有法律对预算范围做出了兜底性规定,但因缺乏法律解释使实践操作乏力,而行政法规对于预算范围循序渐进的界定,为其上升为法律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支撑;同时,被囊括进入预算范围的部分收支由于其运行中受到体制性因素影响而难以真正实现预算法的目标,故对其界定也需要重新考量。因此,对预算范围的法律设计需要秉承理论,接壤实践,真正实现预算法欲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围绕我国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实现形式,无论在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存在着诸多争议,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的纵向安排,即采用统一所有或是分级所有形式,不仅关系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更是关系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的巩固与完善。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除了借鉴多种学说理论的基础,更多的是回应了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及未来方向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所得税法中特殊费用扣除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得税法中特殊费用扣除的国际比较刘剑文本文认为,各国所得税法均建立了特殊费用扣除制度,但因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大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随之显现诸多差异;对各国所得税法中的股息所得扣除、折旧扣除、结转亏损金扣除、其他税金的扣除...  相似文献   
10.
应税所得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所得税法的国际惯例为依据,对应税所得的若干法理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各国学者虽对应税所得有不同的主张,但各国立法时并未拘泥于某一学说,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其所得税法理论体系。从各国所得税法的理论和实践看,应税所得可界定为:法人和自然人在特定时间具有合法来源性质的并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纯所得,从总体上可概括为经营所得、财产所得、劳动所得、投资所得、其他所得五类。我国应税所得的立法基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完全接轨,须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