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杨树达的语源学研究王引之父子以语音为准发现了同音假借的规律,摸索出一条透过汉字推求词及词义的路子.但是他还没有明确提出词本义和词源研究的任务.明确提出这一任务的,可以杨树达先生为代表.杨氏在《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一书中说:“欧洲人谓之Etymology,所谓语源学也.盖语根既明,则由根以及干,由干以及枝叶,纲举而万目张,领挈而全裘振,于是训诂之学可以得一统宗,清朝一代极盛之小学可以得一结束.”他又说:“近世一般人颇感于旧字典之不完,而欲为编篡.余观西方之字典,即极寻常之种类,亦必附有语源,备人寻检.今之欲编新式字典者,附载语源乎?抑不载乎?……吾意必语根研究明白,而后始有真正之新式完备字典之可言.”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开始,欧洲历史学家开始研究中东的古文字,到二十世纪逐渐构拟出人类文字发展的分类模式.后来这个模式经过多次修订.这些模式都把汉字划入文字的初期阶段.有些分类法稍稍提高了一点汉字的历史地位,但同拼音文字比较起来,仍是一种落后文字.这种观点在国外广为流传,国内也多有这种看法,没有提出过新的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词义或语源,必须了解汉字和词的关系.我们研究词义及其变化,都是以汉语的词为对象的.词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是用语言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符号把语言“写”出来,使它变成可以看可以流传的东西.因此,词和字,语言和文字,决不是一种东西.语言中的词语是人们在社会中共同创造的,它不能由几个人任意加以制造或改变而强加给人们.文字则不然,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均有较大贡献。他早年受学于俞樾,继承了戴震、王念孙等小学家的治学传统。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其主要著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及《国故论衡》(上卷)等。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因为参加汉语字典的编纂,在查阅资料、编阅字稿时,经常遇到一些难解的词语;看了旧时的注释,觉得不妥当,便从文字学、语源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往往可以得出较确切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些是前人已经说过,但没有说得透辟的;也有些是前人没有说过的.现在把它陆续整理出来,姑名之为“词义探源小笺”.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会的名称叫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会”。什么叫“双语”?我们的“双语”指的是什么?这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有的同志说“双语”是制度问题。有的说是教学方法问题,有几篇论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双语”这个术语来自英语的bilingual一词,bi-是双、两个的意思,lingual是语言。bilingual可译作“双语”,“双语的”或“操双语者”,这个术语指一个人或集团除母语外还会  相似文献   
7.
秦汉以后直到今天的汉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形音文字体系。这种后期汉字的特点是形声字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一千八百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这个比例在历代的字典中不断增加。清代的《康熙字典》和最近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形声字都占95%以上。 东巴文字通称纳西象形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12世纪,比起汉字来,是很年轻的文字。但从文字发展阶段来看,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字。东巴文字同汉字无同源关系。我们用纳西文字同汉字作比较研究,一个原因是纳西文字中也有一批形声字。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来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来围绕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发展方向问题,曾经发生过三次斗争.第一次,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斗争;第二次,是提倡大众语、反对文艺八股的斗争;第三次是反对党八股的斗争.第一次斗争是在五四以前开始的.第二次斗争紧跟着前一斗争就开始,而到四十年代才基本上完成了的.第三次斗争是在四十年代开始的,这场斗争一直持续到今天.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对这三次斗争的情况和对汉语书面语言的影响作一些简略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读了章太炎的《一字重音说》,觉得很受启发,这个问题有继续加以探讨的必要。我们今天研究古汉语,主要的材料是用汉字写下来的书面语言。可是汉字并不是纯粹的标音文字,而是表形兼标音的形音文字;它不象标音文字那样,可以把每一词语的读音一一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研究古汉语的时候,尤其是在研究复音词的时候,就不能不把汉字的这种性质估计进去。我并不同意章氏的论证,但认为他的论点是可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他那篇文章的启发下写的。  相似文献   
10.
使动、意动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1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及物动词。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其中有一类叫做使动用法,一类叫做意动用法,是实词活用这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例如,《论语·尧日篇》说:“君子正其衣冠”。“正”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意思是使衣冠正;这叫做使动用法。《孟子·尽心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以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这叫做意动用法。当前通行的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一律采用这个说法;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必要重新讨论了。但据我所知,在古汉语课中讲这个问题时,学生常感到迷惑,只好人云亦云,含糊了事。至于一般中学生,讲到使动、意动就更加糊涂,只好按照课本上的练习,一句一句地硬记;人为地给青少年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