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第五个人物:《玻璃动物园》中父亲照片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玻璃动物园》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故事发生时,家庭成员之一的父亲早已失踪,只是在舞台背景的中央悬挂着他的一幅照片。但这位以照片作替身的人物在剧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该照片的象征意义作一探讨,揭示这位无形的人物对他身后的妻子和儿女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艾·巴·辛格作品的分析,指出这位犹太作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侧重论述了辛格对宗教信仰的矛盾与徘徊过程,由此揭示其作品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对现代社会的替罪羊机制感受至深,在创作中反复着墨于替罪羊现象,分别从种族、阶级和家庭三个层面刻画了一组替罪羊群像.从个体上看,这些人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阶级或家庭矛盾的产物,但作为一个最终命运相似的群体,他们则在各自置身的紧张窘迫的关系场中,代表着一种平缓冲突、恢复秩序的力量.福克纳通过对人物被强制负罪的原由及受罚的仪式化过程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正、不人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美国作家约翰·欧文的长篇小说《苹果酒屋的规则》中,"规则"既是作品的主题话语,也是作为社会强势群体的白人的权力话语。但是,由于自身在话语构成和意义指向上的游移,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以沉默和否定为策略所进行的抵抗,"规则"却挣脱了自己的权力所指而蜕变成空洞的符号,述说着话语的徒劳,而作品的主人公荷马正是在对这种话语与权力关系的解读与清理中探寻着自己的人生规则。  相似文献   
5.
汉语对外来词的语义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国门的洞开,一种新奇的语言形式———网语以及夹杂着浓郁异域风情的外来词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视野,冲击着人们习以为常、相对稳定的汉语表达,于是“捍卫祖国语言纯洁”的口号被再度提起。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网语及外来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语言的纯洁性”问题呢?王先霈先生主持的国家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文学语言的生产、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对这些问题作了集中研究,这里选取的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界的荒野—旅行小说中,福克纳对圣经原型的激活可以在整体构架上抽象为一个三元并存的模式,该模式是福克纳荒野神话的深层结构,由此转换生成了形态各异的多部荒野—旅行小说;而三元模式的中间调节项因为其居中的位置,一方面言说着历史的前后牵连,使人物象征性地经历了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另一方面喻示着地理的内外贯通,使人物不仅保有“南方人”身份,更成为“美国人”和“人类”的一分子,所以,该调节项可以视为福克纳整个世系中所有单部作品的通约性陈述,其所深蕴的既是关于南方的同一个故事,也是整个人类追真求善历程的微缩.  相似文献   
7.
在短篇小说《人造黑人》中,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借用《圣经》中的U型叙事结构,通过海德先生带领孙子的进城之旅,展示了人类灵魂由堕落到救赎的过程,从而使作品中的种族关系主题经过宗教的着色而负载起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鼠之间>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透辟地阐述了人类的孤独这一亘久而普遍的主题,至今仍能引发人们沉重的社会与道德思考.本文拟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残缺、两性的隔膜以及种族的疏离这三个层面,对其主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丛林中的拓荒者──澳大利亚诗歌先驱查尔斯·哈帕及其创作刘国枝从1788年殖民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诗歌的主流限于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诗歌意识和传统在一种全新而旦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移植。因此,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贡献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历...  相似文献   
10.
一位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城里人在一个“能与尘世完全隔离的地方,一个厌世者的理想的天堂”(《呼啸山庄》P1,以下引文只标页码,书名省略)的乡间找到了他的世外桃源。尽管这里的人们不似他想象般友善好客,但宁静美丽的原野,已使他深深陶醉。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这位逃离了喧嚣闹市却又难耐寂寞、喜欢串门的洛克伍德先生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接着,在好奇的驱使下,他又挖掘了一连串奇特的故事。艾米莉·勃朗特就是借助这样一位尘缘难绝的好事之徒的频频追问,以及老妇人耐莉·丁喋喋不休的叙述,让我们倾听了一支粗犷、充满野性而又动人心魄的浪漫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