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评理论。批评理论大致内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会学科分支,首先是传统文学理论和狭义比较诗学,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学和国际文化政治等广义比较诗学。享有这种广泛综合性的批评理论,显然构成了与比较文学二而合一的知识新局。与其用危机论、取消论来喻指比较文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困境、困惑,不如将批评理论当成比较文学的自然生成,二者在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推演到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现代世界体系重建的现代世界历史路径中,既相与同谋又相与创生,有望成为20世纪全球化学术的基地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曹顺庆关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等基本理论观念的论述,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理论是与同一性理论水火不容的,差异性论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而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内在动因以及论证差异性研究的合理性,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刘圣鹏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30-135,160
在比较文学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研究范式与同一性研究范式是水火不容的,差异性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因此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的内在动因,并在现象描述模式上保持客观描述精神,坚决拒绝非逻辑建构的主观描述行为,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特别是叶维廉的文化寻根理论和曹顺庆的跨文明变异学理论,把差异性研究范式牢固地建构到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中,将被同一性研究范式掩盖的比较文学的对象即比较文学比什么和不比什么的问题陆续揭示。本文运用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对比较文学的命名、用名和辨名做了历史回顾,指出当代比较文学的主流已经摒弃了同一性研究范式而转向差异性研究范式,明确分辨出比较文学应该比什么和不比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文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学科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重构。  相似文献   
4.
Urban Aesthet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subject between Aesthetics and Urbanology. The outcome of Urban Aesthetic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Aesthetics’ tu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ut also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ity’s turn from functional to compound. Urban Aesthetics in Southeast China, takes a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Urban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co-Aesthetics, by putting stress on the lo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small towns scattered all over South-Jiangsu and North-Zhejiang. By constructing a new type of Urban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the study of nature, history, humanities and individuality as a whole, is altogether helpful to an ecological and humanist urban Chinese city.  相似文献   
5.
比较诗学是和共同诗学、总体诗学以及后现代诗学等三种诗学样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辨明几种诗学的区别和联系,是比较诗学得以合法进行的必要条件。比较诗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诗学体系比较。诗学体系比较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文化体系或文化模式的差异性问题。正视古典诗学与现代诗学之间的继承与革新,本土诗学和外来诗学之间的拒斥与接受问题,是正确进行比较诗学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刘圣鹏 《学术论坛》2007,30(7):164-169
古代中国文化不仅没有终极信仰,而且能够把致力于终极信仰的分支信仰充分地世俗化,终极信仰的缺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伦理建设层面的缺失,在政治法制制度、道德信仰宗教、经济行业市场之间,伦理道德的正面建设缺失,使之丧失了作为直接现实的功能环节.以差异性理论来看待中国文化信仰问题,在差异性对文化区别特征的启发上,在差异性内部文化因素对外部文化因素的历史留存的揭示上,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中个人和社会信仰的分层结构,以及该分层结构的内在动因中国宗亲祖先崇拜及其造成的终极信仰世俗化现状.以儒释道互补立论古代中国信仰的知识学特征,既不符合中国古代的文化现实,也不利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探秘那些被封建主流话语刻意遮蔽甚至于淹没的对中华民族有真价值的非主流话语,更不利于现代中国人建立牢固的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和个人信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