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一九四二年 1月1日 出席“文协”茶会,代表总务部报告经费、会刊、研究、分会、捐输、服务、救济等方面的情况。该报告以《民国三十年文协会务略报》为题,刊载于9日《新蜀报》副刊《蜀道》。同日,在《文艺青年》第三卷第一期发表《献曝》,告诫青年习作者应先是浪漫者后是写实者;学习别人要化为自己的东西;要作写家先要学作人,“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写作不仅要看事,还要想事,“只说事实而不说道理,仅是‘学舌’而已。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战国派”,是一个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化团体。在它的成员中,陈铨是在政治上滑得最远、在文艺上散布毒菌最多的一个。戏剧创作是他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解剖一下陈铨的剧作,对进一步认识“战国派”的社会政治思想、文艺思想不无裨益。 抗战中期,陈铨先后写了《黄鹤楼》、《野玫瑰》、《蓝蝴蝶》、《金指环》、《无情女》等多幕剧和《自卫》、《衣橱》等独幕剧以及收录在《戏剧与人生》中的一系列关于戏剧的文章,对戏剧有着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既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1938年武汉撤守以后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准备了条件,是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抗战前,新文艺运动主要囿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文艺基础十分薄弱。重庆的文艺运动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危机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富有反帝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主持“文协”工作,并写了大量作品,为抗战文艺,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他的全部精神和力量”。清理老舍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活动和创作活动,对进一步研究他的生活和思想是必要的,对加深抗战文艺的认识也具有一定意义。《纪略》的编写,旨在提供这些方面的情况,以供参考。由于我们水平不高,涉猎面窄,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