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改革变成了一句口号.作为一线的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阅读大量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书籍,用新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改变自己惯常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的备课和课堂组织中.笔者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授课中,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全胜  刘建洲 《职业》2013,(29):92-9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应用被放置在互联网之上,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重点对常见网站攻击及应对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开始了,站在教学一线讲台上的教师们都会再次面临上好"第一堂"课的问题.俗话说的好,"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凑好序曲".对于教师来说,上好第一堂课同样很重要. 学生类型不同,第一堂课的类型也不同.这其中既有2010级新生的第一堂课,也有老生的新学科的第一堂课,还有续接上学期课程的第一堂课.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共性.笔者将总结出的以下几点经验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5.
迈向"网人共生"的理想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洲 《社会》2001,(4):4-6
当社会批判学派的大师们还在为“技术理性”、“虚假意识”以及“单向度的人”而忧心忡忡并构建种种理论对其进行批判时 ,“虚拟社会(Virtualsoci ety)”已在自己的生存领域———赛伯空间(Cyberspace)悄然登陆。它是如此的一种时尚。时至今日 ,因特网几乎已经联结了世界上的18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和1亿多个因特网用户 ,并继续以每年15 %的速度递增。网络及网络化趋势的发展 ,不仅整合了科技 ,而且也连接了人类的组织、群体、社会、文化 ,从而也极大地延伸了人类发展的时空界域。它是…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由流动的空间,与管理者相比较,存在较大反差。在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所必须凭借的权力与资源利用上,劳动者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其行动包含自尊与忍耐的双重矛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的劳动者阶层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在貌似矛盾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主人翁”与“劳动者”之间,存在许多理解误区。面对国有企业内部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定型化的客观现实,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国有企业改制中产权先行、劳权虚置的改革逻辑引发了劳动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劳动者作为个体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时有心态异化之虞。欲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刘建洲 《江淮论坛》2005,8(2):57-64
中国的人才测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兴行业。在繁荣的背后,隐含着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学界对测评的功能分析的忽视,是这些危机的产生重要原因。应对人才测评合法性危机,有诸多策略,如:认清人才测评的社会建制机理,规避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说明人才测评自身固有的特点,解释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优化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应用的条件,减轻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规范人才测评的运作流程,消解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走出科学主义心理测评观的误区,重建人才测评的学理合法性;反对西方测评理论的话语霸权,重建人才测评的历史合法性等。  相似文献   
8.
我区的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个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非金属矿藏储量丰富的;资源优势,另一个是以土地肥沃、光能充足、排灌畅通、旱涝保收的川区农业优势。  相似文献   
9.
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年妇女的自杀死亡率,在中国社会各群体自杀死亡率中位居第一①.对于农村中的自杀现象,社会学研究多着眼于宏观,而对社会心态因素关注不多,更少有从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别的社会群体自身及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予以关注②.  相似文献   
10.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