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所说的文章学研究系统,主要指文章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而言。对此问题尽管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旧瓶装新酒也还是有的。所以,我们本着老题目给予重新认识的理论框架来阐释这个问题,以就教于文章学的研究者及同行们。 1、什么是文章学?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广义的文章学,它指一切“凡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即一切文章都包含在内;一种是狭义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在《文赋》的艺术美建构中,存在一个理论“支点”的话,那么,这个“支点”就是灵感论。 下面,我们将从陆机的《文赋》中,有关对“应感”与“天机”的描述,来探讨灵感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如何提出与表现的。 灵感与灵感的本质 《文赋》以“应感”为龙头,以“天机”为核心,与“收视反听,耽思旁讯”互为补充,递论情、神之用,对构思中的开塞行止等诸多情状,予以形象的描绘;对其文思的驰张等现象,做了周密的问津。陆氏首倡“应感”、“天机”之见,为我国文论树一里程碑──“灵感说”。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冈布里奇所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当代文风发展演变的过程,到目前文风的现状,充分地体现出文风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息息相关,所以要上下齐心努力,共同注意并改进文风,才能与当今的政治、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尧典》虽然以史料价值而闻名于世,但它的形成与古典哲学的萌动、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从《尧典》的传闻阶段开始,就闪烁着人类童年认识的火花;到了有文字记载时.便凝聚成具有一定时空意识的观念范畴;再到零散的口传和简片相归成类,编纂成文时,已囊括整个人文、自然的普遍规律,成为一篇带浓重主观色彩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高行健文学作品表达在以人称代替人物,由“我”、“你”、“他”(她)的相互转换形成作品的层次,再进行互为隔断,编织成明暗两条线索,像麻绳一样跳跃着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灵魂的再现,为新时期“大散文”式的“美文”创作提供不可多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文学最早起源于自然的哲学观点,而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载体、客体、主体与整个自然的建构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文心雕龙》哲学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评诗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进行了分等品评,对我国诗歌理论的批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诗品》和《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称为南朝文学批评的两大著作。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云:“《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这一精辟的概括是从史学的角度来总结《诗品》的文学批评价值。长时期以来,虽有不少学者对《诗品》进行译注、分析、讲疏,但对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价值与贡献阐述得不够,至少还未能较系统的认识它。  相似文献   
8.
把"诚信"提升到"范畴"来解读,其目的是将"诚信"置于社会大的背景下,从美学框架上加以延伸,在层次美上予以理解和认同,并把它提升到价值观念来对待,不断丰富"诚信"的内涵,完成"诚信"范畴的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出发,将《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中的“相轻”、“相重”、”“齐气”、“逸气”;“本同”、“末异”;“不朽”、“迁化”等进行比照分析,结合当时“文人相轻”的社会现实和品评人物的时代风气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水平加以论述,认为曹丕的文学批评观是自觉不自觉地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陆机是我国魏晋之间的重要作家之一,既是骈文的开拓者,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所著《文赋》开文学创作论之先河。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祖父陆逊,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东吴大司马。陆抗死后,陆机袭“领父兵,为牙门将。”三国时,陆家为东吴豪门世族,“文武奕叶,将相连华。”由于家教严格,陆本人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理不动。”公元280年陆机20岁时,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余万,一举灭东吴。东吴灭亡后,他与弟陆云(公元262—303年)回到故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