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形声字声符有意的说法,早在宋代就提出了,与王安石同时代的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淺”字,左旁“水”表类,右旁“戔”表义,“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歺之小者曰殘,贝之小者曰贱。诸如此类,皆以戔为义”。(沈括《梦溪笔谈》卷14)王安石作《字说》24卷,把许多形声字改说为会意字。例如他解释  相似文献   
2.
兰州话中有些词语,口头上常听说,但很少见到如何写,有时偶尔见到写出的这些词语,多是换成了与之音近义通的其他字,总觉得不是兰州话中的那个字。后来阅读《说文》,发现兰州话中的一些词语原来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不大使用的古语。这些词语有的能在《说文》中找到根源。理出这些词汇的演变发展线索,对于深入研究兰州方言词汇,更好地编纂字典辞书都很有裨益。下面举八例讨论之。  相似文献   
3.
猴子赶车     
一只猴子看见农夫赶车在山路上晃晃悠悠地走着,好不自在,急得抓耳挠腮。它趁人不备,窜人村中,看到一家当院放着一辆胶轮大车,牲口栅里拴着马、牛。它暗暗高兴,心想这下可该我大显身手了。可是,它忽然烦恼起来:这么多大牲畜到底套哪个好呢?它想:马跑得快,还是套马吧。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昭假”一语,经戴震解释之后,一般认为是指祀上帝而言。北大中文系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注释《周颂·噫嘻篇》中的“既昭假尔”时都是采用这个说法的。①戴震在《毛郑诗考正》中说:“诗凡言昭假者,义为昭其诚敬以假神,昭其明德以假天;精诚表见曰昭,贯通所至曰假”。②郭沫若的解释与上不同。他曾在《由西周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将既“昭假尔”一句译为:“我们的主子周成王既已经召集了你们来”,其中的“尔”译为“你们”,指  相似文献   
5.
试论《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文字学、训诂学大师段玉裁在其著名的《说文解字注》中,对许多同义词进行了辨析①,赢得了后代学者的交口赞誉,王力说:“段氏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这是段氏的精采部分之一,”并举了七个例子加以说明。(《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13页)郭在贻称赞段玉裁辨析词义时表现出来的“深透的考察,缜密的思辨,以及辨析方法的多样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并举段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表现出来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段玉裁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古代学者,他对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谬论的批驳,对朴素天道观的阐述,对语言文字理论的观点,以及重视实践,不迷信古人的态度,表现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他用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来研究词义的演变发展,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方法解释词义的方法,以及他常用的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表现出他的辩证法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同时指出段玉裁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较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复杂,主要表现在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不仅仅限于“交与”、“告知”一类意义的动词,象“给”、“送”、“问”、“请教”、“通知”等词,一般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关于这一点,现行的几部古汉语教科书,只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其他教科书则只有注释部分提及,而未在有关章节中专门予以论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较生疏,而注释往往略而不提。因此有必要著文来讨论一下这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8.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9.
郑玄笺诗遵从毛传,但并不墨守毛传,而是有所发挥,有所订正,所谓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 (《毛诗正义》卷一“郑氏笺”正义)。郑玄就在表明毛义隐略之处有时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活在桓灵之时,目睹衰乱之政所产生的郁闷心情。但是这些感伤之语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未破坏笺注的谨严体例,未溢于经文之外,所以不同郑玄所处的时代相联系,不与其他的诗经注疏相对照,相比较,是不易觉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