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促进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差,研究者根据不同的人格类型将其分为个我取向的自我促进和社会取向的自我促进。近十余年来,关于自我促进的人格二元性在模型测量、生态性及神经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模型测量的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自我促进的生态性体现在发展的稳定性、情景可变性、人格规定性和文化特异性等方面;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自我促进与内侧前额叶以及N170、N400、P200、P300和LPP等脑电成分有关。同时,两种取向自我促进的研究可以在优化人才选拔、提高人类工效和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其应用价值。未来研究应该丰富研究策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完善测量工具,更加注重研究的文化生态效度,综合多种技术,进一步探索自我促进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性评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积极身体意象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积极态度,包括对自身外表持有爱、自信、尊重、欣赏和接受。主观幸福感与积极身体意象有密切的联系,发展积极身体意象是促进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身体意象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促进积极身体意象的认知加工策略主要有认知失调干预、适应性反应和女权意识;情感层面的策略主要有自我怜悯和精神性;行为层面的策略主要有具身活动。未来可以开发和应用更多促进积极身体意象的方法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族群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历史、文化、信念、价值观,以及群体成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主观接纳。近年来,国内族群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少数民族节日或仪式的独特性、汉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族群边界的变迁性、旅游场域的经济性,以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等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研究对象片面、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浅显。未来研究应该构建本土理论体系,制定本土测量指标;注重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多种技术方法;深入研究内涵,扩大研究外延;加强纵向研究力度,体现族群认同动态性;响应国家政策方针,重构民族话语体系,以揭示我国族群认同的本质和机制,为民族团结和共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