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社会认知主义是二语习得领域里继结构行为主义和心灵认知主义之后的新兴理论取向,主张融合认知和社会两种视角研究二语习得的重要问题,更加全面地理解二语习得的复杂本质。本文旨在探索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的发展背景和主要影响理论,并从学习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科研观几个方面分析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对我国的二语习得及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讨论中存在理论概念模糊和混同问题,究其原因:脱离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话语”理解为传统语篇分析中的“语篇”,从而忽视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其他语篇分析模式不同,不局限于对语篇的描写和阐释,而是深入剖析制约话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语境,挖掘被现实话语所掩饰的或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从而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种研究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科学系统地研究人们在习得了母语后是如何学会第二语言的.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专家学者建构了很多二语习得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对二语习得的本质、习得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阐释和研究视角不同,但是可以概括为心灵认知主义和社会认知主义两种主要认识论取向.比较心灵认知主义取向的二语习得理论, 基于社会认知主义的二语习得理论为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石,也为建构我国本土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亚洲课堂环境研究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笔者对亚洲课堂环境的研究历程、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针对课堂环境在亚洲和我国内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几个在研究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课堂环境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必要的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6.
三语习得主要研究在母语和二语之外,人们是如何习得另一种或多种语言的。三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了本世纪初进入研究高峰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语习得研究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国外现有研究文献对三语习得的概念进行界定,讨论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并对三语习得迁移理论和元语言认知研究进行综述。本文的目的旨在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新兴领域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三语习得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外语教师三语教学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理论在全球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影响的扩大,我国学者的研究视角也从语言习得者自身因素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空间,相关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在众多的宏大叙事之中,却忽视了一个在该领域具有奠基贡献的人物——社会语言学家伯恩斯坦。本文通过探析伯恩斯坦对多位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关于语言、话语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和批判,乃至重新的界定,揭示了他独到的社会认知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思维与文化关系之辩是久富争议的哲学论题,曾一度在语言相对论的推动下达到顶峰,后又在普遍语法理论的强势兴起下陷入沉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为这一论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使之以"新沃尔夫主义"的崭新面貌重回公众视野。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本文将重点围绕普遍认知与即时思维之争、普遍语法与双轨进化之争这两大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求索和解读。基于语言类型学的新沃尔夫主义向我们揭示:不同的语言类型本身蕴涵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这对加深人类自我认识、丰富语言学理论以及推动二语习得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概念迁移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理论之一.该假说采用概念分析视角,打破了传统上语言迁移研究注重形式分析而囿于表相的局限,同时又弥补了片面强调心理分析的不足,把语言迁移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从对比分析假说到概念迁移假说的发展轨迹既顺应了二语习得研究理论的发展趋势,也暗合了西方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潮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研究焦点由原来的关注句法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转移到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和语用能力方面.伯恩斯坦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与批判,表明其所研究的领域已从语言学范畴的“语言能力”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的“合法能力”.这一转向揭示了伯恩斯坦独到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观的解读对我国当下研究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