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香港的相继上市,引发了国内关于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贱卖”的大讨论,进而逐步升级至对整个国有银行改革路径的反思,已在经济、金融界激起空前反响。情绪化的言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银行是现代金融的枢纽机构。在经济转型的中国,银行的市场化、现代化之路怎么走,有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多的含义。穿越论争的迷雾,有几个基本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有必要做一些理性的诠释:其一是中国的银行业最吸引外资进入的到底是什么?其二是为什么这次国有银行的股权转让的价格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我们究竟在那些程序上出了问题?其三是内生自发的银行改革路径在国际上有没有成功的典范?其四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心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下半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趋冷趋热的争论一直不断。“趋冷”者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存在通缩的可能:“趋热”者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货币扩张收不住,流动性泛滥,房地产泡沫日趋严重,由于统计的原因,中国油、电、水、气、住房价格的上涨都未从CPI中反映出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下投资反弹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年多,中国宏观政策极其成功,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逻辑起点。虽然痛苦,但中国必须忍受“创造性破坏”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中信息反应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Hong和Stein(1999)信息扩散假说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短期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对于影响所有股票的收益率的宏观经济变化、行业相关政策变动等市场共同信息,股票的收益率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对于公司层面上的个股特定信息,股票的收益率存在明显反应不足。同时投资者对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反应模式也有截然的区别,投资者对正面市场信息(利好)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故在市场利好信息到达时,采用反向策略更为有利;由于投资者惜售的“处置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市场利空信息的反应不足,在较短期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一方面用行政手段挤压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是出台新的民间投资36条,准备给贸易部门出走的资金以出路。这种种迹象表明了什么,人民币升值?不升值?大家自己分析吧。对于当下的美国,最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政策当然是弱美元。因为弱美元能增加美国制造的竞争力,缩减经常项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中国股市中执行惯性策略或反向策略的获利模式及其与市场状况及个股特征因素的关系.整体而言,半年期内执行惯性策略较为成功,而半年期以上则反向策略获利性显著.此外若加入考虑其他在形成期的市场状况及个股特征因素,赢家-输家策略则是更为明确,且更为显著的获利模式.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要求增加工资收入的一些罢工潮。在当前的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制度条件下,这预示着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能已经消耗殆尽。笔者认为,要求工资上涨压力的问题本质,反映了泡沫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吞噬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几年前的相关农村调查显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劳动力流出的部分地区只剩下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这暗示了未来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将不可能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也预示了  相似文献   
8.
若以CPI的变化趋势来揣测货币当局明年是否会加息,这恐怕很难。因为,如果没有大的外部冲击的话,CPI在明年1季度左右冲顶后会自然回落,若按这一趋势,央行还有必要加息吗  相似文献   
9.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前景隐忧的聚焦点在于其债务。  相似文献   
10.
资产流动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封闭式基金之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进行过有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 ,重新检讨了先前研究的有关结论 ,发现许多与之相悖的结果。整体而言 ,资产流动性假说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有较强的解释力 ,基金绩效及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与折价呈显著正相关 ,与假说预期相反 ,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背景是相关联的 ,长期投资的理念很难在市场得到认同 ,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更为投资者所关注。引入残差波动率 ,发现与折价显著正相关 ,基金投资组合的随机变动可能被投资者认同为一种风险。先前文献关于传统的、注重基本面的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基金折价之谜的结论可能归因于计量方法的偏差。另外 ,本文在对“投资者情绪”假说的考量中 ,发现折价与规模投资组合收益的关系表现得并不稳定 ,而且在2001~2002年时段 ,折价与规模投资组合收益的关系模式并不明显 ,故中国市场中大市值股票上升 ,折价收窄;小市值股票上升 ,折价加大。此结论的强健性存在问题 ,规模投资组合的收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