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小说在通俗化中呈现出了高雅的氛围。在其塑造的形象系列上表现为:写出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人公的行为、心态、命运以及光明前景和成长的必然趋势,有着崇高的执著的使命感。在艺术上表现为:对文学功用有着独特的思考,对农民群众生活发展趋势有着总体把握;在日常具体事件的描述中,表现了对农民命运的严肃关注和对农村新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融鲜明的爱憎感情于平直的叙述之中,充分传达出作品的意旨;在口语化中,既注重了具体语言的艺术风韵,又照顾到了整个语境的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