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1.
孔子重视人的德性的内心反省和自觉,他提出了“观过知仁”、“观志”、“观行”等观念,由此形成了“观德”思想。这不仅受到春秋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也是对《书经》和《易经》所共同传递的“观德”思想的继承与深化。孟子循着孔子的思路,将“观德”发展为“观心”。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伦理之可能的共通性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无论"孝"还是"Eros"都是人的生命价值动力之源;二,无论"孝"还是"Eros"都是构建社会价值秩序的基点;三,无论"孝"还是"Eros"都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为目的。尽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与柏拉图的思考方式迥异,但他们都坚信从"孝"或"Eros"出发的人生终究归根于"道"或"相",生命也就在差异中走向同一。由此,中西传统哲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康德着意在自然与自由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在其美学著作中关于共通感的论述为此一目的铺平了道路。共通感是鉴赏判断力所预设的必然性条件,这为理解美是怎样的开拓了根本的视域和全新的思路。共通感使得人在审美的历程之中感受到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美的存在。但共通感只是为审美提供了可能,审美仍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