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超越对立思维,考察新旧调和论更广泛的社会反应,可以发现辩论中存在着对调和的必然性、合理性,对自然调和与人为调和认识的复杂纠结,并非简单地"否定"了之;双方在思想态度上有一个主流闪光点,即希望在处理新旧问题时,采取批判的、理性的态度,而非感性的,排斥一切的态度;而且,许多人对"新"与"旧"涵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不是依据同一个概念进行辩论,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复杂的“保守”——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动机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眷恋而生的"保守"决非是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唯一动机和内涵.实际上,其代表人物"保守"的动机和心态非常复杂,既有保存民族性的考虑,也有对新旧关系延续性的认识,还有对超越时空的文化"共性"的认同.此外,作为该思潮内涵之一的"治世"也可以理解为保守的动机之一.同样,作为一个发生在民国初期的文化思潮其内涵亦有多重,是融保守、治世与革新三种因素为一体的.正因为其代表人物保守的动机和心态复杂,思潮内涵丰富,因此在评价该思潮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以及缺憾时也就需要一种谨慎的多角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6,(3):102-107
五四时期整理国故的潮流中有两股势力,一为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士,一为以梁启超、柳诒徵、顾实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人士。双方在整理国故的目的、方法和态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在目的上,前者更注重揭示国故真相,进而批判国故;后者更注重“保存国粹”、“扬我国光”、“翊进世运”。在方法和态度上,前者提倡训诂、考据的汉学风格,追求“为学术而作工夫”的研究态度;而后者却更注重阐发义理的宋学风格,倾向于“学问之非为学问,必有益于社会国家。”  相似文献   
7.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9,(1):94-10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出现了“家庭化”的发展趋势,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在家庭基本状况欠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是呈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流动家庭的家长们提出了相应的诉求,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延续之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整理旧文化思路是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与新文化的时代氛围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他们用"周于用世"、印证参稽西方学说的准绳来对旧文化进行取舍,用"六经注我"的风格来创造性地诠释旧文化.其中"印证参稽西方学说"和"创造性诠释"又可细分为多种形式.他们整理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蕴涵着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苦心,虽有时对上述方法运用不当,但对后来的新儒家有一定启发性,而且对当今文化转型中如何处理旧文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4,(6):103-108
民初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将科学引入学术研究、崇尚科学研究的潮流.与以胡适、陈独秀、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比较,在对科学内涵的认识上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梁启超对学术与科学关系的认识虽与前者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梁启超同样积极倡导和参与了中国学术科学化的潮流,他反思中国学术科学精神和方法的缺失,呼吁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去,努力从本土知识资源中挖掘科学的种子以与西方科学接榫,并提醒科学主义热潮中的人们注意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关系的复杂性.关注梁启超的这些言论和实践,对从科玄论战之外全面考察梁启超与民初科学思潮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  进化论是 19世纪人类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之一 ,它“放出烈日一般的强光 ,照着思想界 ,登时改变了颜色 ,许多观念 ,都换了样式了”① 。以赫胥黎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在不同程度上把“物竞天择”的有机界进化规律应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现象 ,带来了人类历史观的大变革。在近代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形势下 ,严复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所震撼 ,遂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择要翻译 ,并与 1898年 2月结集为《天演论》出版。但在以下两个方面 ,严复并不同意赫胥黎的观点。第一 ,赫胥黎把竞争看做动乱的根源 ,认为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