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涵化是人类学文化变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亦有其不足之处。云南西双版纳勐遮傣族艺术的变迁虽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但其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主动选择和适应。从中可以看出,涵化理论对文化主体性关照的阙失和缺少纵向角度的文化传统考察是其不足之一。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合传统理论主要以血缘、地缘、业缘、趣缘作为社会结合的主要纽带,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则是以有亲至无亲个体间的差序作为社会结合的基础。相对忽略并较少讨论非血缘、有差异的个体间社会结合的过程和脉络。云南怒江娃底傈僳人“伴”的地方概念和行为是处理家人之外非血缘的朋友、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一个行动准则,对其展开的研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异于社会结合传统理论和差序格局系统的非血缘、有差异个体间社会结合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都说明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基督教公益慈善有紧密的关系,但这一关系是在怎样的逻辑基础上产生;基督教公益慈善中形成的方法,特别是分析问题的视角,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并没有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本文以基督教神学思潮为基础,在个别化原则、自助精神与助人技术、个人与社会两种经典分析视角的详细阐释中,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系统方法与分析问题理路,直接形成于基督教公益慈善过程。并在三个维度上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之"为什么是基督教"的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概念史研究对历史过程及学科史分析所带来的新视角,使其成为学科史研究的新兴方向.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学术史陈述,较少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概念、视角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应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以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视角的建构与转变,可以看出,从社会到群体的转化过程中,对作为具像的群体和作为研究概念的群体的差异性认识,决定了早期西南中国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处理及其研究逻辑的建构.对研究概念、视角本身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当下西南人类学研究之新分析概念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娃底傈僳族的亲属称谓中,对核心家庭以内的称谓有所区分,核心家庭以外则以一个称谓来指代一个类别的亲属。这一亲属称谓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基模,使人们并不会去细致地区分亲属群体的类别和性质,从而让娃底傈僳族丰富多样的人群结合在认知基础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盖尔·卢宾曾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用此概念考察基督教信仰对娃底傈僳人婚姻过程、性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得知,基督教与娃底人在“性/社会性别制度”上存在互动与共存关系,这为傈僳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内在基础。同时,在“中秋会”和逃婚过程中,娃底傈僳人还表现出制度化行为的特征,这表明娃底社会存在着“性/性别平衡机制”,这一机制是基督教信仰下傈僳人社会性别构建过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映象》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同时也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的模式之一。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云南映象》都不可能实现“原生态”。但这并不妨碍舞集的价值,以崭新形式出现的《云南映象》理念新颖、形式超脱,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完全交给《云南映象》不太现实,“杨丽萍模式”还需要一些其他角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