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1.
安妮宝贝是最近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笔者通过阐释其小说中虚无主义与家庭观念的矛盾对立,力图揭示现代性历程中个体存在状态的独立与虚无并存的两难境地.同时,从理想之于个体独立所必需的生命主题出发,论述家庭观念在当代中国特殊的语境中作为一种理想资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赵越胜  叶原 《咨询与决策》2011,(7):99-99,101
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发展内涵,增强素质,营造氛围,提高品位,展示形象,培育精神。法院,作为法律帝国首都,其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法律帝国首都的兴衰。虽然全国各地法院兴起了法院文化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3.
[摘要]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教在四川地区传播过程中对当地民间尤其是柳本尊信仰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对儒学孝亲观念的冲击;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阐述宋代官方所提倡孝亲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对民间信仰的抑制态度,力图建构宝顶山石窟修建时的文化、政治、宗教语境,进而解释两种在题材上彼此冲突的造像能够和谐共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明1978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博士,师从卢禹舜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山东青年美协理事。"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的"意"也即象外之意。追求"形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立象尽意",同时又"得意忘象"的二律背反方式,获得那被庄子称作"象惘"的大道虚空本体。在刘明的山水画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得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古意"的同时,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最终达到二者兼顾的境地,这绝非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