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而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当代文学已经来到了21世纪,对于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文章力图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和展望,从而为更加清楚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寻找一些线索.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就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迁徙。作为文化观念形态之一的知青小说深受文化迁徙的影响,上层的审视和下层的归化在知青小说叙事中得到了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而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当代文学已经来到了21世纪,对于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文章力图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和展望,从而为更加清楚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寻找一些线索,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