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纷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它还使德美关系面临最现实和最严峻的考验。危机期间的德美关系处于战略困境和同盟困境这两重困境之中。在面临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战略困境时,美国的决策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开展对苏谈判,面临考验同盟可靠性的同盟困境时,联邦德国则决定了美国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与步伐。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在欧洲的一次正面交锋,这次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德国和柏林问题。为使危机得到缓解,艾森豪威尔政府领导西方阵营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联邦德国作为危机的利益攸关方,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谈判政策表现出了充分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反映了在冷战背景下,作为超级大国的盟友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1949年至1950年代中期,是联邦德国与美国两国关系史上的蜜月时期。双方通过深化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在两国亲密合作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阿登纳坚定地选择与西方、与美国站在一起的外交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战后的军事动向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消除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的疑虑,联邦德国政府以声明的形式承诺不在本国制造核武器。国际形势的变化,使联邦德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核武器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自1957年起,联邦德国政府开始谋求在不违反声明的前提下进行核武装,这种谋求核武装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浅议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东 《理论界》2010,(12):44-48
土地出让金是否可以并入物业税征收、如何协调物业税和土地出让金改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国土地出让金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土地出让金的概念性质和理论基础、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现状以及我国的土地出让金是否可以并入物业税征收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我国应在保持现有土地出让金的基础上,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征收,综合利用市场和税收手段调控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6.
综观经济效益理论运用到旅游经济中,就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笔者通过对广东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运用综观经济学理论,合理的对广东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大力发展粤北的山区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粤西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型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东西两翼的沿海生态旅游四方面。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初期,出自冷战的需要,美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建立了亲密合作的关系。但在美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中,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亦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之间实力对比所发生的变化,时常会显现出来,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1950年代中后期,德美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亲密合作变得芥蒂丛生,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战略调整以及双方实力对比所发生的变化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形式之一,它是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企业、员工个体或政府)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各种技能水平的一种投资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基础;接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阿登纳政府与西方盟国特别是与美国和英国之间,在解决危机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阿登纳政府主要采取影响西方盟国决策的方式来参与危机的解决,在事实上保留了对西方三大国政策的最终否决权。阿登纳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不能让西方盟国牺牲联邦德国的利益与苏联达成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讲,阿登纳政府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对策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西方关系走向缓和,东西方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德国问题的解决。德国问题中最为敏感的是柏林问题,美苏等大国都在此有重大利益。由于柏林地位的特殊性,为苏联以柏林问题向美国施压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而在美苏核对峙下,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以及美国对此的支持,则让赫鲁晓夫如坐针毡,感到有必要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