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度判断,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然而,由于实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判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索洛余值法的缺陷是存在非体现技术进步、规模收益不变、要素产出弹性不变和单方程假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缺陷是不能剔除随机因素的影响;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的缺陷是先验地确定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形式。并且,这些方法都难以解决地区经济的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问题。从未来的研究方向看,对中国生产率研究可能会更多地转向对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分析,以及用空间计量技术解决经济变量空间相关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吕冰洋  李昭逸 《学习与探索》2024,(3):25-32+176+2
本文基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视角,提炼出中国纵向政府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合作型政府的命题。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基础性制度体系,它们推动政府间就提供公共产品、发展经济、共担风险方面展开合作:在财政支出体制方面,共同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推动政府间共同承担公共事务;在财政收入体制方面,税收分享机制推动政府间就发展经济展开合作;通过税收分享和支出责任划分,可以形成政府间财政风险和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合作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本质,也为下一步政府间各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资本要素收入作为国民总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算、厘清其在政府、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资金流量表和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资本要素收入及其部门分配和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居民资本要素收入长期以来高速增长,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但在总资本要素收入中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下降(21世纪初)的过程;(2)居民税前、税后资本要素收入对比反映出我国对居民资本要素收入征税力度尚小,最高不超过4%;(3)伴随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为主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并驾齐驱;(4)宏、微观口径测算的结果存在一定缺口,主要由劳动者报酬存在低估以及住户数据的系统性误差导致形成,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财政可持续性关系到财政安全、政府职能履行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中国财政制度特点和经济社会核心问题,突破单一的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建立分析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狭义和广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政可持续性综合判断框架,使其兼容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分析,兼顾历史判断与未来预测,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中国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发现:在狭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债务指标法、财政收支协整法、财政反应函数法检验结果均显示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但债务空间在缩小;在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法结果表明,财政大规模减收增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激进式绿色转型会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压力,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此,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本有效税收负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资本的有效税收负担问题,对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调整、税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的有效税收负担有两种衡量办法:一是平均有效税负,体现的是资本税收对资本收益的影响;二是边际有效税负,体现的是边际税收楔子思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平均有效税负在5%~6%之间,资本的边际有效税负在24%~27%之间。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仍需要依靠增加投资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影响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的资本边际税负略显偏高。  相似文献   
8.
在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可以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税收长时间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税制的税收分权契约性质具有强烈的税收激励作用;间接税的制度设计放大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我国正处于“税收增长红利”集中释放期。未来第一种因素的作用将减弱,第二种因素的作用部分消失,第三种因素的作用依旧存在。从长期看,由于税收增长红利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税收仍可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吕冰洋等 《统计研究》2021,38(11):101-114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不同地区资本回报率应趋向统一。基于这一前提,本文首次将微观数据汇总到地区层面,借鉴“价格法”的思想,基于“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资源配置”提出资本要素市场分割测算方法。本文使用1998—2013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在省份、地市层面测算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全国资本要素市场及省份内资本要素市场的市场分割程度。研究发现,第一,整体来看,1998—2013 年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程度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在50%左右,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下降尤为明显。分阶段来看,资本要素市场在第一阶段(1998—2002年)及第二阶段(2002—2008年)均趋于整合。第二,基于地级市层面的测算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市场分割下降幅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且在样本期末前者的市场分割程度低于后者。第三,基于省份层面的测算发现,全国各行业市场分割平均下降幅度大致在49%~63%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相对低于内陆地区。第四,增加市县级政府税收共享比例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会加剧市场分割,而中央政府在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资本要素市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趋势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的分析表明:(1)资本积累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资本—产出比的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体现;(2)资本积累方式在1988—1990年发生了部门间转移,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必然;(3)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状况相适应,地区间资本存量水平的资本积累速度分布大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排列;(4)各地区资本—产出水平的差距长时间比较固定,这可能是资本要素流动和比较优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