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骈文经过长期发展后 ,到南朝梁陈时代达到了顶峰。此后 ,虽然受到韩柳和欧苏等散体文创作思潮和实绩的冲击 ,但是它在文学史上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唐代骈文发展的盛一衰一盛嬗变 ,宋代公文四六的独领风骚以及明清骈文的蜕变和复兴等都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它独特的轨迹 ,有相应的文学文化价值。这就需要今天的研究者将这种轨迹细致、准确地勾勒出来。于景祥先生的《中国骈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版 ,以下简称《通史》)就第—次完整地剖析了这种史的脉络 ,第一次详细且比较全面地阐释了骈文的渊源、文体特征、美学价值和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评人论学,还是品诗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素有简明扼要、持论公允之称.但对于宋代诗歌批评,喜用"元祐"做褒义评价.这种积极评价与文学史上的宋诗批评无直接联系,而是四库馆臣从政治偏向上做出的正向判断.这是由于元祐党人在北宋末年遭到残酷打击后,南宋以来"最爱元祐"的政治倾向影响所至.这对晚清同光体诗人标榜"元祐"为诗歌鼎盛的"三元"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实,"元祐"并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今人沿袭这种说法,是值得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3.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沈阳高校科技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提出了沈阳高校科技资源在基础性开发、整体性配置、服务性开发、技术性创新、结构性调整以及全局性竞争等方面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衍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李贺、姚舍为代表的唐诗研究和以唐宋散文史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为其突出成就。在对先生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上,在学术界对先生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7.
张伯伟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做了深入探寻,即将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分为相互作用的"体"与"用",对各种方法推源溯流,视角独特深刻;尽可能地中西对比阐释,努力倾向中西交融;全书结构紧密,逻辑严密,比较逼真地把握了古代文论的中国特色等,这些都是该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高丽朝后期文人崔瀣编撰的《东人之文四六》是高丽朝现存的唯一骈文选本,也是朝鲜半岛骈文选本的开山之作。该选本编撰者只“录”不“评”,但在四六文体的选取与分类方面显现出三个鲜明特征,即单设“事大表状”和“陪臣表状”,重视“表笺”文体,强调四六文体的应用性。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崔瀣的骈文观念及该选本对于建构朝鲜半岛罗丽代骈文发展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衍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李贺、姚舍为代表的唐诗研究和以唐宋散文史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为其突出成就。在对先生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上,在学术界对先生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0.
吕双伟 《云梦学刊》2002,23(5):55-58
卢照邻现存诗文中 ,始终充溢着忧愁悲苦的孤独寂寞之气 ,这是由于创作主体的“骚怨”精神决定的。从其作品 ,主要是思乡及赠答诗文来阐释其“骚怨”创作精神的具体物化形式 ,揭示卢照邻诗文创作“骚怨”的特点及原因。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卢照邻是唐代第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 ,开其后的柳宗元、李贺等用“骚怨”精神创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