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1.
以往学术界对"苗族古歌"的研究重在"外部",诸如叙事艺术等"内部研究"几为空白。该文以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文本为基础,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苗族古歌的问答叙事形式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问答是苗族古歌的基本叙事结构;总结了苗族古歌的五种问答叙事形式——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自问自答和否...  相似文献   
2.
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实体,人们为了区别某一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以适应互相交往的需要,根据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给他们赋予名称,这就形成了地名。因此,地名是用语言来表述某一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词汇,还包含着历史的、语言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探寻地名所包含的这些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苗语地名是苗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它是苗族历史文化中不…  相似文献   
3.
"庄周梦蝶"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庄周为什么偏偏梦的是蝴蝶而非他物?学界鲜有探考。苗楚文化同源,苗族的蝴蝶崇拜,化蝶、梦蝶与生死观等对庄周有极大影响,庄周之所以梦的是蝴蝶,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渊源,应与苗族或苗族先民的蝴蝶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4.
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列入首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水鼓舞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水鼓舞所蕴含的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原始崇拜、社区团结教育、传统历法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父亲所在的贵州省民委系统评选“美好家庭”,由四个民族三代人组成的我们这个大家庭光荣入选。当从会场捧回烫金匾额和奖杯时,邻居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那天晚上,他把我们弟兄姐妹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家的成员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家和万事兴,民族团结国家才稳定,今后更应该发扬互相尊重民族习俗和民族感情的家庭传统,和睦相处,珍惜荣誉,力争在事业上多有建树。” 这一席话既可以说是他老人家一生从事民族工作经历的体会,也算是“美好家庭”的总结。 年近古稀的父亲名今旦,早年为寻求…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献和苗族古歌、传说等已证明,苗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迁徙至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但各地苗族具体迁徙的原因不尽相同.湘西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史诗、传说中反映的迁徙原因是与汉族战争的失败.如,滇东北地区的13章苗族古歌,后8章即叙述汉族与苗族在黄河流域争夺中原地区的历史,每一章谈一次战争场面.由于战败,苗族退出了中原,遂开始艰难的迁徙.而黔东方言苗族则与此不同,据流传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其迁徙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雀多窝窝往不下/人多寨子容不了/难容火塘煮饭吃/难容簸箕簸小米/难容脚板舂碓杆/没有地方去开亲/没有地方去花钱/七个公公一把锄/一个挖地十个等/日子实在太难过/六个婆婆一架车/一根蒿针共纺线/一人在纺十人看/真是实在太艰难.”而流传于广西北部苗族地区的神话《创世大神和神子神孙》亦载:“六层坡有了寨子,六层岭有了山村,后来寨又添寨,村又添村,六层坡寨子盖寨子,六层岭一村连一村.村看寨,寨子像天星,寨看村,村子像鱼鳞.寨子人挤挤,村子人嘈嘈,因为田少地多,碓小难舂米,有的人得吃,有的人饿肚,只好挖芒树,采野蕨过活;衣服不够穿,被子不够盖,热天打赤膊,冷天围着火塘坐;挑水不够吃,个个又叫渴.”  相似文献   
7.
《蝴蝶歌》是苗族古歌的重要篇章,但长时间以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对这部古歌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认为,该歌对鼓社祭中各种执事人员、所需各种什物和一些民俗事像的来历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它实质上是苗族鼓社祭的制度史。  相似文献   
8.
初夏,地势低矮的都柳江畔赤日如汤。建于200多年前,后为红七军军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军部旧址。说起这处文物的完整保护,县文管所所长杨远松至今仍念念不忘省文化厅文物处那位叫吴正光的处长的功劳。他说:“要是没有吴处长,哪有今天的这些东西。” 这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一年,县里要修一条连接县委、政府和中心大街的干道,规划的路线正好要从旧址大门通过,这就意味着路一修,建筑毁。正巧吴正光到黔东南州调查文物情况,听说此事后,他立即找县、州里领导协调,在他的多方奔走之下,路线终于修改了。 1963年,这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