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本文在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框架中论述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嬗变、形式和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家霍尔茨/施拉夫和豪普特曼的重要作品的评论,剖析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偏颇,即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实验,试图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同时,文章还指出德意志自然主义独具文化批判和宗教意识的特色,从而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化现实主义、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篇论文探讨策兰的情诗,分析和解释《玛丽安娜》、《科罗娜》、《回忆法兰西》和《在埃及》等诗。分析主要依据诗的文理走向,同时顾及策兰诗与欧洲文化和其他现代诗人的关系,突显诗文基本要素,建立情、水、梦、死之间的有机构架,勾勒此类诗的深层结构,使晦涩难解的诗有可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保尔·策兰于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是诗人语言晦涩与诗文碎裂的开始,显现了诗人痛苦的生存状态和向往死亡的意念,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的诗篇《声音》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破解此诗中的隐喻、密码,重建诗文整体关联性,有利于理解诗集里的各种声音。纵然诠释此诗的学者如云,却鲜有以诗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一以贯之者。诗学的个体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也在《声音》一诗的理解中得到体现:一方面,诗学文本变异了希腊神话,重构了圣经典故,凝炼了历史经验,从而抵达个人情感的深处;另一方面,儿子对母亲思恋的个体情状,通过神话和宗教的互文关系以及历史维度又超越了思念的个体性,进入到人类思念痛苦之普遍性。本文试图通过诗文碎裂性结构的分析,再现完整图像,解读隐秘情感,聆听策兰在德意志语言中发出的帛裂声音。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的<死亡赋格>一诗进行全面周详的解释和分析.所谓解释多指语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简短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诗文所引起的一些争议,为读者理解文本做好准备工作.分析则属于语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围,它必须按照自身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术语来进行.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的微观方法,从诗文的文字音韵,进而到句法-语法,然后到达诗文的综合结构,最终分析出诗文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5.
来自东欧的德语诗人保尔·策兰的"语言栅栏"一诗,是诗人中期创作的代表诗作,引来众多解释.研读该诗,可窥策兰中期诗风之一斑.本文分别从主题结构、词语结构和诗文结构三个角度对这首诗文进行文本细解,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则,视文本为无上权威,从基本词义出发,把文字的多元意向性规整到诗文的涵义一体性中.同时.尊重文理的井放性和多维性,力图避免牵强和过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流亡巴黎的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是20世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重要抒情诗人.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以碎裂的语言形态展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并全面侵入到句法、韵律和诗学形式之中.诗文碎裂性则根源于那场人性灾难,是诗人内在破裂的诗学外化,是眷恋母亲的禁忌与省略,它摧毁了自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以来德意志诗歌语言的流畅性、和谐性与整全性,拆毁了海德格尔形上学筑建的语言之家,使之成为不可诗意栖居的一片废墟.策兰诗文晦涩难懂令德国学者束手无策,却又释者如云.寻章摘句的"提纲挈领"式诠释方法失去了解释策兰诗文的功能,本文从恋母和死亡主题出发,分析诗学语言的碎裂形式,对<指望>、<雪床>和<轨堤,路边,荒场,瓦砾>等三首诗进行周详整体的文本诠释,力图破译难以破解的绝对隐喻和图像密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