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气论风格,是我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显著特点,也是与西方风格理论显著的区别。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从对自然的模仿出发论风格;晚于歌德一百年的威廉·威克纳克则认为文学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一部分被表现者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说明语言是风格的表现形态;作者心理特征是形成作家风格的主观因素,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决定风格的客观因素(《文学风格论》王元亿译,上海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学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是评论诗歌及其创作的基本理论。秦汉以前,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大都是沿用“诗言志”的理论,强调文学为政教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并对后世有影响的理论。孔子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荀子认为诗是阐明“圣道之归”的看法等,都是把诗歌当成经学的附庸。汉代诗论的代表作《毛诗序》在继承儒家诗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刘勰《风骨》篇中“风”的解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把它当成作品的思想内容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激情。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对“骨”的解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是黄侃先生的“骨即文辞”的论点。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中写道:“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最近,我在阅读《风骨》篇时,发现黄先生对“骨”的解释与原意有出入,觉得“骨即文辞”的解释是不贴切、不准确的。黄先生有关“骨即文辞”的命题,实际上是把“骨”同“辞”等同起来了,把“骨”单纯看成修辞问题,当成作品的形式。我认为“骨”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