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写作的方式取决于作家对自我及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作家将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自我和现实的寻找,将以怎样的方式在自我和读者之间搭建桥梁,也决定了生存于支离破碎、模糊不清、感性、理性、非理性相混杂的局部和个体之中的读者将以什么为依据来认识心灵和世界。从吕幼安的小说来看,吕幼安对自我和现实的态度显然是草根性的,这决定了他写作的依据不是来自内心的某个黑暗区域,不是来自也许比现实更接近本质的先验,不是来自于天国的神话,而是来自于给他伤与痛的经历和现实,这种经历和现实无疑是经验性的,他在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经验不尽然是对真相的遮蔽,经验往往就是现实。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现代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文学观念的建构始于晚清,完成于"五四"时期。晚清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鼓吹小说改良工具论,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形态性叙事的理论基础。"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作家分别从理论倡导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塑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品格,使现代小说不仅成为塑造中国人品格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成为凝聚民族想象共同体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27日,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和江汉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吕幼安作品研讨会”。江汉大学党委书记余茂才、校长杨卫东、副校长周建民参加了会议。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有省市作家协会领导、大学教授及知名评论家,他们是王先霈、董宏猷、彭建新、樊星、昌切、刘川鄂、蔚蓝、杨彬、熊唤军、李鲁平、王晓英、蔡家园等。周建民副校长对与会领导、专家、教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对吕幼安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汉大学宣传部长刘义贤、科研处长佘新民、教务处长童幸生出席了研讨会。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邓正兵、党委书记孙志军和10余名教师与会并发言。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对旧叙事模式的翻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对“旧人物”的重新处置和对“旧情节”的重新借用。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主要通过城市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城市小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以写实风格描绘市民世态,二是历史文化意味浓厚的折射时代和现实,三是对城市作相对自由的欲望化表述。从这些小说可以看到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记录这一时期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份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话内在的韵律特点,“绘画关”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建筑美”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性。闻一多“三美”的“诗形”论是不成熟的理论建构,且与他的“诗质”论相冲突,这种欠缺和冲突,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是以与“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的逻辑小说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重构自己的言说机制和价值系统的,其“非正史”的叙事立场,不仅表现了写作“新历史小说”的“新写实”和“先锋派”作家们新的历史观念和审美倾向,也折射出了这些作家面对当代生活的边缘心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