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隔水管系统足海洋钻井的主要设备之-本丈对描述隔水管运动的四阶非线性偏徽分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了简化,并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隔水管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分析.作用在隔水管上的顶张力,使用四种海况进行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实例计葬,与美国应力工程服务奋司的计葬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完全-致.末文提供的动态分析方法及计葬程序具有方法简便、精确度高和机时省千优点,对设计和校核隔水管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婺源县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村落的选址和布局,独具匠心。以理源和李坑两古村落为例,对婺源古村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前人相地选址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旧中国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它的早期校史,在一些文章、专著与辞书里,均有涉及或介绍。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说:“七十年代传教士开设的学校有,监理会于一八七○年在苏州的存养书院”;又说:“一八八一年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后来形成了东吴大学”;还说:“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一年建校,由苏州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组成,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开办”。《辞海》三卷本上册说:“东吴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旧中国办的大学。校址在苏州、上海两地。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美国监理公会设中西书院于上海,一八九七年又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合为东吴大学”。滕亚屏同志在《旧中国的教会大学》一文中说:“一八九七年,美国监理会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改为东吴大学”。那末,苏州东吴大学的建校经过如何?苏州存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写作《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以来,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一百年来,世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实际生活一再证实马克思学说的无比正确。今天,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实践,重温《哥达纲领批判》,学习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5.
略论杨衢云     
杨衢云,名飞鸿,字肇春,福建海澄(今龙海)县人。1861年12月出生于香港。他是辅仁文社的创始人,后与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合并,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担任第一任会长达五年之久,是兴中会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由于他牺牲过早,尤其是国民党的“正统”思想,杨衢云的业绩渐鲜为人知。解放后,有些论著对他的评价也欠公允。我们爰成此文,试就杨衢云一生的重要活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 杨衢云和近代中国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许多人一样,首先是位爱上国者。这固然有其主观的原因,但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他的祖父曾做过清朝知县,后“因读史而悟种族压迫”,弃官出洋,侨居南洋槟榔屿。他父亲出生于槟榔屿,后迁居香港,曾当过下级官吏,后以教书终老。杨衢云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具有种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很早就使他具有种族思想,对他的成长进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竞 《办公室业务》2020,(5):106-106,1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已成为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档案不仅涵盖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信息资料,还包括企业员工的个人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的精细化和有效性,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需要提高对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目前新形势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效实现档案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现有语料库进行分析,统计王佐良译文和曹明伦译文词汇、句式等数据,进而比较和分析两译文的译者风格,阐述译者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年,我国著名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的爱国师生对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激起满腔怒火,积极投入运动,与全国人民一道,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写下光辉的篇章。今年是“五·卅”运动六十五周年,爱成此文,以志纪念。1 “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团结一致向帝国主义反击。中共早期党员恽代英迅速从上海赶到苏州,与地下党员叶天底等取得联系,紧急磋商声援上海人民斗争的策略和方案。叶天底还“陪同恽代英等人到知名人士家中走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太平天国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对起义前、起义后至二破江南大营,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对二破江南大营后,则见仁见智,仍存分歧。如有的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夕,肯定大于否定,继承多于批判,基本上是因袭和继承。或者认为,太平天国自设立删书衙后,那种大规模的焚书、毁书现象不再见诸史乘,代之而行的是保护书和对删书作出种种规定,表明太平天国已放弃了前期对儒家文化的强硬态度,开始运用儒家文化为其统治服务了。但有的学者则认为,1860年太平天国取得二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对儒家态度又发生了趋向激烈排斥的转变。此说虽未作具体论述,笔者依据史实是赞同这一意见的。所以本文拟以太平天国治下的苏南地区为例,对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后的崇教排儒及其得失作一简论,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学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于一九二八年手订《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为我们研究作者和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年谱》在一九○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和一九○二年(二十八年)记载有关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事说:“‘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教士辞已归,惧有变,亟往日本避之’。于是东渡”。我对“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一说,曾撰文指出是章太炎记忆的错误。①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章太炎年谱长编》,该书系统地搜集谱主论著和有关资料而编成,很有价值。但书中叙述一九○一年、一九○二年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