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思想所蕴含的主体性意识、平等观诉求,以及它反现于内、躬身自求的治思模式,和短截明快、古朴清新的表达方式,对章太炎批判历史上的有神论宗教以及形成自己以无神论为特征的宗教观,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对此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考察禅宗思想作用于近代学术思潮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对全面理解章太炎思想可以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吴言生 《人文杂志》2001,(4):102-108
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经>,既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也是佛法的总纲领.<心经>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深刻影响了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禅宗汲取<心经>精髓,并通过诗歌偈颂的形式,传达对<心经>般若空观的透彻之悟,流漾着玲珑透彻、色相俱泯的风致.体证般若空观及其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禅悟诗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般若空观剔除感官的粘滞性,超越物质声色世界,以跃入澄明自在的审美情境,与禅的终极关怀合若符契,对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当代人文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禅宗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上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枷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俄现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资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考察《楞枷经》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弹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楞枷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所谓诸法实际上…  相似文献   
4.
犹太人问题由来已久,但第一次提出该问题的当属斯宾诺莎。在斯宾诺莎的时代,尼德兰沦为帝国主义势力的角逐场。结合这一时代问题与历史问题,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对于好的政体,即自由民主政体有着细致的描述与刻画。透过自由民主政体的表象深入斯宾诺莎建构理论的逻辑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运用历史主义和文献研读的方法,重构诸多概念,让神学与哲学、教法与世俗法分道扬镳,粉碎了犹太教固有的“永久选民”的优越感。其次,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从人性观与自由观两个角度对犹太民族的民族基础予以重击。最后,斯宾诺莎在重构神学、重解犹太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自由民主政体。打碎之后建立的自由民主政体,作为后事之师不难发现其解决问题效力匮乏。在巴以冲突的当下,如何解决犹太人问题这一历史悠长的时代难题,也亟须学术界作出更多的研究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楞严经》对自性本体的睿智思索,对超越途径的颖脱标举,对了悟境界的诗意描绘,孕含着电光石火的机趣,形成了孤峻峭拔的禅宗公案,产生了空灵超妙的禅宗诗歌,为中国禅林、中国诗林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6.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原惟信禅师谈到自己的禅悟体验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17)惟信掸师提出见山三阶段的命题,形象凝练,内涵丰富,味之不尽,挹之无竭,故而蜚声禅林,广为传诵,禅宗向来将它作为考镜悟境深浅的标尺,认为同样是见山见水,却有悟和未悟的霄壤之别:“知有底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僧是僧,见俗是俗。不知有底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僧是僧,见俗是俗。二人见处一般,作么生辨知…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蕴含着深邃灵动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作为宗经的华严宗,建构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境为根本特征。圆融既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华严的圆融境对禅思禅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禅宗诗歌的理事圆融境、事事圆融、现量直观境。表达圆融境的禅诗,彰显出重重无尽、圆融谐和的美感特质。具体探讨《华严经》、华严宗的禅悟思维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的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言生 《唐都学刊》2000,16(2):51-56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法眼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法眼宗宗风出发 ,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 ,揭示法眼宗禅诗的特色 :般若无知的宗风生发了色相俱泯触目菩提、直觉意象现量裸裎的美感特质 ,一切现成的宗风生发了日用是道即凡即圣、圆融谐和万法唯心的美感特质。探讨法眼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 ,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思善,不思恶是重现“本来面目”的前提和途径,即消除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抛弃一切相对知识。“本来面目”与混沌、存在有相似之处,禅学与古老的中华智慧与现代西方哲学息息相通,泯灭了一切对立,进入不二法门,就能彻见“本来面目”,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大事  相似文献   
10.
理事圆融是以《华严经》为主的佛教哲学之精髓 ,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诗歌以生动丰富的喻象 ,表达了对理事圆融的体证 ,呈显出理事圆融互摄 ,即物明真 ,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 ,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境域。透视禅诗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