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显见的生存方式之一,引起书写、交流、传播等领域的变革。博客可以在“参与、分享、交流”中实现多元主体的自我确认,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时空,为个人发展提供多元主体性基础,塑造一种开放、有序、多元、自由的新个体形态,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看,身体和技术并非二元对立的客体性的存在,而是双向地交互影响着。一方面,身体以其结构和功能影响着技术,表现为“身体化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愈加贴近身体,甚至内化于身体之中,表现为“技术化的身体”。技术是身体的第二自然,身体是技术的有机构成,身体与技术相互交融,彼此互塑。身体与技术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跳出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实体性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从概念思维转向实践思维,从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从名词思维转向动词思维。  相似文献   
3.
我几乎是一气读完了《闲暇:文化的基础》,这本由德国当代哲学大师约瑟夫·皮珀于 1948年完成、至今已再版十几次的书,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读罢,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像是受到了智者的点拨,更像是做了一回心灵SPA,身心舒泰。全书充满了警醒和智慧,语言也非常中肯、深刻,而且,作者的哲学功底和独到眼光,更使这本小书读起来有一种虽然淡约,却荡气回肠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是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研究不同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思潮。主要有六个研究主题,分别是:科学的反本质主义;科学实践的非解释性;强调科学知识的物质性;强调科学实践的文化开放性;颠覆科学实在论或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对认识批评或政治批评的承诺等。这一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传统命题的合理性提出挑战;丰富了科学研究的主题;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历来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即"统一论"、"独立论"和"融合论".分析哲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揭示其争论的实质,回答社会科学基础存在的可能性问题,从而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应用的合理性反思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富里迪在2004年的新著,于2005年被戴从容译为中文。作为名义上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对书名中的设问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产生兴趣是在情理之中;何况,如今的社会浮躁之风、学术界的腐败、知识分子的媚俗以及精英文化的缺失,的确也在困扰着我们这些忝列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人。只是不幸的是,如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又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知识分子的含义、使命和价值呢?而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差距,又有多远?这说不上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倒更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睿智而…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被认为是两种相互竞争的科学观,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两者的区别上,忽视了对两者的共同点的研究。实际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具有一些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他们都源于对知识的有效性的追求,都认可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都有某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都从表象走向了实践,等等。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自身陷入悖论之中,并受到来自科学理论和实践的两方面的挑战,这也引发了20世纪末的科学表述危机和理性危机。科学因此被从多重视角加以理解和审视。现代科学正经历着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的范式转换。作为表象科学观主要历史舞台的科学实在论与强社会建构论在对话中寻求发展。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科学观是更本真地理解科学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系、淄博市哲学学会协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理论研讨会”,于1999年5月27日至29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关于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对人的解放这一基本概念,与会学者见仁见智,使其内涵不断得以彰显。有的学者认为人的解放是人的本质的复归,即把原本属于人的东西回归人自身,从而摆脱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本质的再占有。另有学者认为,“人性复归论”过于抽象,有先验主义味道。人的解放这一理想目标在过去就存在,但既不能代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