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在叙事中复活--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学叙述行为有其自在特征,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学对历史真实、文学真实、艺术假定、虚构限度等的特别强调。论文主要从作家叙事理念入手,探讨80年代小说叙事变革以来,当代历史小说叙述形态的变化,以及历史文学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叙述范型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文学的乡土叙述内涵着生存命脉与文化命脉的双重纠葛.在生存命脉视角中,作家产生的是对乡土与传统的怨恨,乡土叙述构建起的是现代性的"发展"道德神话;在文化命脉层面,作家难舍传统文化"家园"情意纠结,据此展开对现代和城市文明的怀恨式批判.由于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价值体系作为审视的基本视域,中国作家的乡土书写普遍存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道德互否"现象,被动地陷入"两极作战"的道德窘境.当下中国作家的乡土写作,需要在认识论上突破现有误区,不能纠缠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冲突"思维构架中,而要在更高的价值视点下审察乡土的现实命题,同时要正确处理经验事实与文学事实的差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学问不以知识淹博与历史层累复杂见长。其学问构成主要源自现代社会变革中文学体系自身易变、现代人生与生命之变以及现代文明理性之变三个层次。晚清民初以来,中国人的学问观、文学观都处在调整之中,现代文学的学问建构因此存在古典传统与现代文学的断裂、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剥离等问题。现代文学学问的开展,须拆除有形(学科)与无形(观念、习惯)之“墙”,以“不自生”的万物疏通与联通中国文学的上游以及文学外围的知识、思想、学问体系之间的联系,方有源源不绝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周保欣 《人文杂志》2006,1(4):91-96
当下中国文学面对转型社会复杂矛盾和价值冲突,苦难叙述呈现出多元特征,同时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明显规避,具体表现在作家叙述苦难时的回避生活、超越社会、拒绝普遍和远离当下等艺术倾向.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分层过程中作家群体的"中层化",以及启蒙话语失败后知识群体的精神困顿,文学写作缺乏悲悯情怀和进入现实的合法性渠道,从而无法对现实发言.当代文学现实性严重不足,导致苦难叙述存在大量的泛化、软化、俗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周保欣 《云梦学刊》2006,27(5):17-18
当前学术界存在严重的"观点崇拜"现象,其成因与传统文人的"立言"意识以及当下学术环境的嘈杂有关.观点至上的学术风气,使得学者们不再注重学术积累,追求治学的扎实和严谨,而是以炮制"观点"为荣为乐,最终导致学术的漂浮与虚假.  相似文献   
6.
因为男性传统的强大历史记忆,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普遍是以"受害者"的哲学姿态书写女性深渊感受的,抗辩男性传统构成女性写作的重要心理动机。在现代价值意识和时代精神鼓舞下,当下的女性写作表现出激情式写作特点,带有明显的放纵、偏执、自恋等写作倾向。因抗辩意识过度强烈,作家们的"激情"并未升华到美学层次,而只停留在情绪层面。女性写作的抗辩式书写有其历史必然性与时代意义,然而如不能在自然-情感-社会-文化的综合中把握两性关系,不能在作家个体-女性经验-人类普遍意识的深刻对话中建立起女性表达的根据,女性文学很难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周保欣 《云梦学刊》2004,25(5):88-91
“归来”批评群体内在精神结构中存在着“五四”的文化母性崇拜。新时期他们对文学/社会关系的想像与重建,就是这种精神母题的延续。特定的历史处境,造成他们批评意识中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和无法摆脱的“政治情结”。对西方话语的羞怯和九十年代世俗伦理、文学风貌的抗拒,是他们退出评坛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社会,在多重历史性的磨砺、催生中发生的,始终包含在国家文学大逻辑中。现代文学只有纳入国家文学整体中,其文学特性、历史特性、文学史价值才会得到显现和合理评价。现代文学纳入文学通史,会带来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双向互动和话语激活,在全球化语境中有望整理出新的中国文学话语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化和文学学术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应该遵循当代性和现实优选原则,充分尊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学领域的道德叙事转向,仅从社会外部把握是不够的;文学内部秩序的变动,同样可引发道德叙事的审美移位与价值变迁.近些年来,伴随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性"追求,以及对西方美学思想经验的移植,我们的文学产生不少耐人寻味的问题,如引进西方后现代的"道德悬置",却滋生反道德与道德虚无主义;高度倡扬"生命写作",却因缺乏对生命的批判而导致生命叙事的粗鄙化;在失去苦难的"革命"与阶级论讲述以后,因为文化传统习性的推波助澜,"苦乐叙事"大行其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