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综合类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东北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 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 万千的中华文化的更新、整合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元明时期金代文学研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采纷呈的整体格局中,金代文学曾经以奔轶绝尘、壁立千仞的气概崛起北国,雄视天下,同南宋文学相辅相成,并驱争先。因而清人曾经指出:“金源魁儒硕士,文雅风流,殊不减江以南人物。”(龚显曾《金史艺文志补录》·《亦园脞牍》卷四)然而由于“金之立国,元既相仇,明人又视同秦越,其文一任其散佚”(黄廷鉴《金文最序》),因而金代文学在元、明时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  相似文献   
3.
这是作者为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所撰金代文学条目的部分条文,本刊先期发表,以飨读者。金代文学金与南宋对峙。由于金朝所辖地区的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具有质朴刚健的气质,发为文章,往往华实相副,风骨道上,加上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哺育,金代文学便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以自己独具一格的风  相似文献   
4.
满族及其先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度走向辉煌、两度入主中原的伟大民族。满族说部这一艺术形式,乃是满族以及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可贵创造,是这个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升华的结晶。满族说部通过口头传承而涵养孕育、勃发崛起,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在21世纪之初彰显于世,乃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给多元一体、气象万千的中化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新的世纪的确立,已经把口传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使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对于金代文学的介绍大多极为简略,很难反映企代文学的风貌特色。本文作为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的一章,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了金代文学的走向流变,从而突出了金代文学的特殊地位。文章在论述金代前期、金代中期文学的发展时,用详实的材料评价了金代文学的成就。并指出前期作家大多由北宋仕金,作品常常饱含着去国怀乡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中期作家则以昂扬的格调、闲适的情趣见长取胜,表现了由动乱趋向复兴的社会现实,从而把金代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广采博金、元时期文献材料以及出土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取精用宏,去伪存真,概括介绍了金初作家左企弓、虞仲文、韩昉、张通古、邢具瞻、王绘、王竞、杜佺、边元勋等人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于文献中的疏漏谬误之处,进行了考证订补工作。  相似文献   
7.
金代女真族诗人完颜(王寿)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曾经做出过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金代女真族诗人完颜(王寿)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谈到元代少数民族“名臣文士”的时候曾经指出:“如移刺(耶律)楚材,东丹王突欲孙也;廉希宪、贯云石,畏吾人也;赵世延、马祖常,雍古部人也;孛术鲁翀,女直人也;乃贤,葛逻禄人也;萨都刺,色  相似文献   
8.
金代作家的研究,在古代作家研究中向来属于人鲜问津的领域。本文在广征博采金、元时期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评述介绍了金代文学家李之翰、王仲通、韩汝嘉、王启、王遵古、王、李献可、魏道明、雷思、王枢、赵晦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于现存文献中的讹误疏漏,则一一考订辨正、拾遗补缺,力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蔡松年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其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时随父降金,天会间授真定府判官。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完颜宗弼(兀术)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金主完颜亮为了南渡灭宋,曾对两代仕宋的蔡松年擢以显位,以图影响南人。蔡松年是金初重要作家之一,虽然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他自称“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雨中花》词序),后曾“买田于苏门之下”,“将营草堂,以寄余龄”(《水龙吟》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