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亲政为标志的北魏政治文化变革,其实质是民族性的问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高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在推行汉文化变革的同时,放弃了自己的鲜卑民族文化。其深刻的变革导致了本民族成员的反对,导致了北魏国家的灭亡。因此,政治文化的变革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春秋诸国中,晋国以法治军、以法治国是有显著特点的。其法律在制定、内容、实施等方面,都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见其法律制度与军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法制度、民法制度以及军法与民法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氏探源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的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李氏即古代的理氏,理氏改称李氏的原因系音同字通;李氏并非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与古代的刑狱之官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以官为氏”,后称氏为姓,其形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李氏渊源于古代东夷族的皋陶部族,系皋陶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历史舞台上,舆人的活动颇为频繁。据《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春秋列国中涉及到舆人的国家有周、晋、郑、秦、齐、楚、宋、陈、吴等,说明舆人是春秋时期广泛存在的一个阶层。过去的经学家多将舆人释为“众人”。本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古史研究者围绕着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对舆人的身分进行过探讨,一种意见认为他们是奴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国人。童书业先生在其遗著《春秋左传研究》中对舆人亦做过考证,他的观点比较接近于第二种意见。总的说来,史学界对舆人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过去的观点亦多有可商之处。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春秋时期的舆人重新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周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科学地把握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性质和影响,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规律的前提。因而众多有志于“宪夭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现代学人,无不在这一学术领域倾注大量精力,进行种种探索。田昌五、臧知非撰著的《周贵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一书(以下简称《研究》)的出版,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为解决周秦史研究中的种种分歧提供了新的起点。通览全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握周秦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把握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具有高屋建领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是指从国家的形成到秦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形态”则主要是就国家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而言的。目前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按照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或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早在五、六十年代,田昌五先生就陆续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是和劳动奴隶制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发达奴隶制,后集为《古代社会形态研究》一书。八十年代初,先生又撰就《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一书,在讨论古史分期问题的同时,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社会的观点,形成了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切合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世超副教授的博士论文《周代国野制度研究》,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力作近25万字,新义纷呈,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周代史研究一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 国野制度是上古史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与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乃至思想文化无不密切关联;同时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学术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书从国、野问题入手,以“清理中国古代文明逐步摆脱氏族制羁绊的成长轨迹”为基本宗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国和野的区别,国人和野人的成分,西周国人和野人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春秋时期国、野状况的变化,战国时期国、野界限的消失等问题。其主要观点是:西周存在着国、野之别,国指少数文化先进的“点”,野则是相对较为落后的“面”。国人以周族及其同盟各族为主体,包括部分被证服者;野人的成分有“亡王之后”、落后部族和“流裔之人”等几大类。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国、野都没有真正作到按地区划分国民,国、野关系是在两种族团间结成的奴役关系。因此,西周国家只能算是初级形式的国家。春秋是过渡时期,各国的直接统治权通过辟土  相似文献   
10.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虽属传说,但由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一般史家也多认为有其事实。本文作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认为“禅让”一事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事实是:尧、舜、禹三个部落相互斗争,相继成为入主中原的盟主。每一个部落各有自己发展的源流,不是一个部落内的“禅让”,而是不同部落间经过斗争后相继成为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