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年代初,在中国的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许多有名望的学者、文人、思想家,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或者中间派都亲自参加或密切关注着这场论战。中国传统的东方文化和近代输入的西洋文化,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令人眼花缭乱地在论战中发生了一场总撞击。人生观论战,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并使参战者久战不疲,在众多的战线上摆开了战场?它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着怎样的位置,对现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在指导方针下完成了由“人治”到‘祛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贯彻党的这一战略思想,即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如何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为人民服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的道德基础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篇纪念张思德的悼词。为人民服务,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森林资源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有量的最低数量界限,也是保障森林资源发挥减缓气候变化作用的数量底线。我国《森林法》应当确立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理念,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创新土地规划制度,走出“林地”概念的怪圈,健全碳汇林业制度体系,以确保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依法治国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的本质内涵在其价值层面。中国近代法律中蕴涵的道德是圣贤道德,与大众道德脱节,既造成了法律的虚设,又造成了道德的虚伪。法治道德需要大众化和非圣贤化。依法治国的道德基础,应以人民的道德即大众道德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调整论"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理论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训芳 《东南学术》2004,(5):132-133
任何法律体系和法学理论当中,始终会存在怎样去看待自然界中的人以及怎样对待大自然的问题.要否认法律中存在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中,都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这是古今中外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一个共同点.所不同的是,法学家在理论上怎么去看待这种关系,法律采取怎样的态度去处理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和法律理念当中,一般会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于敬畏自然,如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死刑执行的种种限制,都是和敬畏自然,敬畏鬼神这种思想有关的.很多鬼、怪、神,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都源于大自然.关于顺应自然,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古代治国理论中,体现这种顺应关系的经典作品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传统民法中不可抗力的规定,物的可以被人控制的属性也体现了这种顺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键术语的法律解释对林业法实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环境法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立场对环境法做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林业法的关键术语的法律解释,在林业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林业法的关键术语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性、行业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对林业法的关键术语做出符合林业技术规范和行业管理特点的法律解释,以及通过林业法的解释这一桥梁实现不同部门法之间的沟通,对林业法的正确实施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湿地保护地方立法面临着经济发展、防洪、防治血吸虫病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应当建立综合、协调、有效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确立湿地地役权合同制度,理顺公共生态利益和私人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到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状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可从价值内涵、经济内涵、技术内涵和制度内涵等四个方面展开。生态文明是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协调产业、城乡、上下游和地区间生态关系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而环境保护的主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生态化和绿色政绩考评的制度化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内涵。  相似文献   
9.
蔡守秋教授是中国法学界最早开展环境权理论研究的环境法学者.他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结合环境权法律实践,对环境权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的环境权学说,包括个人、单位、国家、人类和自然体的环境权,是他独树一帜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调整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落实了农民对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木所有权,另一方面在森林经营层面导致了集体林地的高度碎片化。在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通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将产权分散的集体林地组合为森林经营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集体林地的规模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从林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来看,我国《森林法》应当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纳入《森林法》的制度框架,确立集体林森林经营补助专项资金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组织规模化森林经营上的优势,推动集体林走上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