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近,我读了由陈文新、王炜纂辑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2005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觉得这是一部既有利于《红楼梦》阅读的普及与提高,也能为科研、教学工作提供诸多方便的具有特色的读本。由此,我联想到了一个“曲高和寡”还是“曲高和众”的问题。无论从何种标准来定等级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文言小说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的创作经验,在肖像描写方面,就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文学艺术的各个部门,总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当文言小说还处于汉魏六朝雏型阶段,我国诗文、绘画等已出现了不少成熟的作品,并有人从理论上对它们的创作经验加以总结。这样,文言小说的创作,就有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爱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但对这一题材的开掘,在各个不不同的国度,在同一国度各种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和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其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这一题材很早就堂堂正正地进入了诗歌领域,而当它怯怯涩涩地敲响小说创作之门的时候,离《诗经》中那些情歌诞生的年代,至少已历经数百个寒暑了。如果要追本溯源,也无妨把神话中禹与涂山氏之类的故事视为爱情作品,但那不过是一些零散而又难于连贯的记载,与爱情小说的含义,相去甚远。到了汉魏六朝,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开始断断续续地破土而出,但数量不多,质量上也处于雏形阶段。比如,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搜神记》共四百六十余条,其中涉及男女关系的只有二十余条,除《董永》、《弦超》、《韩凭妻》,《紫玉》等可称为爱情小说外,还有一部分如《范延  相似文献   
4.
高屋建瓴独标一格──读《中国笔记小说史》唐富龄青年学者陈文新所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已由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版,并获1991—1995年度“交行杯”中国武汉对外文化交流(图书类)一等奖。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部洋洋36万余言的笔记小说专史,出于对小说史的爱好,...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分别在与十常侍、董卓等和与刘备等的价值对比中,形成了独自的性格体系。当这种性格的有机组合体已经完成,并在作品结构中定位以后,后人对作为由无数情节与细节组合而成的性格发展史的点滴增删,不可能使之在实质上改变人物性格的主要导向,因而也不会出现两种版本、两个曹操的问题。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对该书进行修改、评点时,没有改变罗本的结构框架,没有将曹操形象的基本性格因素进行变性处理。虽然强化了正统观念,但艺术逻辑始终置于首位。片面夸大个别改动对形象的实质影响,夸大诗文评语对形象本身客观意义的干预作用,就难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分别在与十常侍、董卓等和与刘备等的价值对比中,形成了独自的性格体系。当这种性格的有机组合体已经完成,并在作品结构中定位以后,后人对作为由无数情节与细节组合而成的性格发展史的点滴增删,不可能使之在实质上改变人物性格的主要导向,因而也不会出现两种版本、两个曹操的问题。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对该书进行修改、评点时,没有改变罗本的结构框架,没有将曹操形象的基本性格因素进行变性处理。虽然强化了正统观念,但艺术逻辑始终置于首位。片面夸大个别改动对形象的实质影响,夸大诗文评语对形象本身客观意义的干预作用,就难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文言小说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的创作经验,在肖像描写方面,就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这是鲁迅对《聊斋志异》写作特点的简要概括。从离奇怪诞来看,《聊斋志异》中写及的山狐灵鬼、畸人异行,显然受了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而就其情节的委婉曲折,对现实人生的执着来看,又明显地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蒲松龄以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使二者熔为一炉,化合无间,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异域紧相结合的奇幻世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天宫地府、神鬼狐魅的是否存在,虽然看法不一,但它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则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这就是作家们利用这种观念虚构文学作品的社会基础。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虽有部分通过志怪来反映现实的小说,但内容简率、幻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者陈文新所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已由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版,并获1991—1995年度“交行杯”中国武汉对外文化交流(图书类)一等奖。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部洋洋36万余言的笔记小说专史,出于对小说史的爱好,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这部力著,获益甚多,并愿将自己的感受公诸同仁,以供研讨。该书共13章,按时间顺序,对笔记小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系统的探索,提出了不少透辟精当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举其大者如下。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否属感伤文学,这是一个涉及对这部文言小说杰作整体评价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从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家庭生活与其创作的关系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从整体来看《聊斋志异》,有感伤成分,这种成分体现在某些具体作品中,有的显露于外,有的则蕴含在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的深层,但它的基本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绝不是感伤,而是深广的忧愤。忧愤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通向感伤,但决不等于感伤,它更多地包含着怨懑、愤怒、抗争和桀骜不驯等因素,感伤则偏重于惆怅、哀愁和无可奈何的悲叹。从《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诗文来看,忧愤部是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