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则要点与制度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具有易受损性,其利益代表模糊,救济机制残缺。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弥补相关法律制度缺陷、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公益的要求。本文认为: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中,应明确诉讼类型定位、起诉主体资格、起诉案件范围、举证责任承担、诉讼费用负担、损害赔偿金归属等方面的特殊规则,防范滥诉现象发生,禁止反诉和以牺牲公益为代价的和解调解,并应协调环境公益诉讼与受害人的诉讼、检察机关的公诉和抗诉、环境行政执法以及诉讼支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权是自然资源物权的一种。水权优先权指的是各类型水权之间以及水权与水合同债权之间效力上的先后顺序。对水权进行合理分类是讨论水权之间优先权的前提。我国现行水法和物权法从各自角度涉及到水权优先权制度,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完善水权优先权制度,建立公正合理的解决水权优先权纠纷的利益衡平机制,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财产权对于防治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文章考察了排污权交易和环境侵权救济中财产权的功能以及它在相邻关系和反贫困中的表现,从而展示了财产权所具有的防治环境污染的功能。最后简述了财产权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功能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对环境问题,我国习惯运用命令控制式的管制手段,而对财产权制度则不够重视。实际上,没有财产权、产权不明或行使不当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效运用财产权制度。在污染防治法领域,排污权交易和环境合同等制度都充分运用财产权原理来控制环境污染。在自然资源法领域,财产权可以明晰资源产权归属、解决“公地悲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以此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当然,财产权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阿马蒂亚·森的发展观--发展是对人的自由的增进和扩展--为指导,分析了自由(包括财产自由和政治自由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环境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限制了一些自由,但自由并不是环境保护的障碍,相反,自由是保护环境所要实现的最终价值和目的,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法律推动了发展观的变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环境法治还不完善。完善环境法治,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更新立法理念、科学规划立法、变革法律制度、严格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最高层次的规划,对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开展国民经济规划环评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应适时开展这类环境影响评价.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可分为预先评价、整体评价、评价审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评价重点,分别由不同主体组织实施.我国应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为国民经济规划环评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应考虑国民经济规划环评与其他类型的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对同一对象重复评价、冲突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