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近代汉语的判断动词"系"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由动词"系连"、"系属"义演变为判断动词,不晚于北宋初年;"系"与"是"虽长期并存,但缺乏否定式,明清后逐步退出口语;"系"在粤、客方言中,发展出否定式,成为活跃在口语中的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述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国人的指责,宋襄公辩解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其中“不以阻隘”一语,学术界理解多有--未洽。比如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据章炳麟之说理解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料的运用,历来有历史和语言两大角度。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资料进行语法研究,自1928年至今已有60年。对这段历程略加述评,对今后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并列连词的发展在汉语史上呈现出较为齐整的历时更迭现象,并且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虚化过程:动词—介词—连词。另外,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的地域分布,表现为南北两大不同系统:客、粤、闽保留中古乃至上古的用法,北方方言以及湘、赣则是近代汉语的直接承传。  相似文献   
5.
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式的起源是汉语史研究中尚未完善解决的问题。过去通常认为被动式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比如王力先生就说:“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①近年来,随着西用金文被动式的逐步被确认,这种传统的看法开始改变了。西周金文存在被动式这一点,郭沫若、子省吾、唐兰、杨树达等前辈在金文考释中都曾涉及到②,只是所论间接而零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1980年杨五铭同志对此予以系统整理,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论点③,这个论点得到王力先生的支持④,潘允中先生在其汉语史新著中也采用这个意见并进一步援引《诗经》、《周易》的三个例子为证,最后明确指出:“关于被动式的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⑤这样,人们对被动式起源的认识,便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运用变换方法来考察甲骨文句型的一次尝试。一、确认了甲骨文宾语前置的方式是“唯宾动”式;二、否定了“甲骨文的宾语可以自由前置”的流行看法;三、揭示了“唯宾动”式蜕变的途径:“唯宾动”+“宾是动”→“唯宾是动”。  相似文献   
7.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8.
据金文解读《尚书》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与古文字互证,业已证明是一个好方法。古文字的释读常常有赖于典籍,而典籍的疑难也往往可据古文字而得到破解。兹以金文为依据,试释《尚书》二例。  相似文献   
9.
汉语被动/处置共现句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处置共现句自宋代开始使用,以"被"字和"将/把"字共现句为主,而与"吃/教(叫)/给"字共现的情况比较少。明代是共现句的鼎盛期,清开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其语义结构表现为:领属关系、等同关系、复指关系和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卜辞“我其巳宾乍帝降若”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其巳宾乍帝降若”(《粹》1113)作为一条重要卜辞,常为专家所徵引。然而这条卜辞如何解读,却仍然存在问题。郭沫若的断句是:“我其巳宾,乍帝降若”,他最初解为“我如傧祀鬼神,则帝降若”,几年后又改释为“宾者,余谓即武丁时所习见之卜人宾。‘已宾’者,盖谓罢免其官职(余旧解为傧祀之事,不确,今正)。”两说郭氏均未论证,也未有进一步的说明。学者虽多信从前说,但后说的存在却也常使人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