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国企改革,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史的启示,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是将清代浙江进士的人数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予以统计,并加以分析,认为清代浙江进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在整体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平原地区是其分布的密集地区,山地则是其分布的稀疏地区.另外,在每个府中的进士分布呈现出由府治所在的中心县城向周边各县辐射的网络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在近代国共关系中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国共两党曾分别从各自政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求理论上的合法性。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以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论证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并把国民党"清党"后的行为视为对辛亥革命事业的背叛;国民党在国共合作初期,也认可了中共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国共两党由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则将"北伐"视作辛亥革命的连续。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偏重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来宣扬"抗战建国",突出自己对辛亥精神的继承;中共则以辛亥革命的教训,强调抗战到底、加强统一战线。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力图按照自己的政治学说改造中国,冲突最终变成全面内战。中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是辛亥精神的继承者,必须继承辛亥革命未竟事业,要将反帝反封建进行到底。由于中共正确把握了辛亥革命的真谛,因此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在中国话剧史上,夏衍及其作品的存在是耐人寻味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新文学的重大题材和表现主题之一,在夏衍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其独特的关注.在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身上倾注着他太多的心血和情感,也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的出现与存在,奠定了夏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 ,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秋瑾是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人物。她的政治形象在近代先后经历了"男女革命"、"革命先烈"、"女革命家"等三个阶段;这种形象转换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战争密切相关,早期往往只强调她其中一个侧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被替换为男女爱国平等,革命思想被替换为积极抗战,两种改造过后的思想第一次统一到"秋瑾形象"之中,成为当时国民党领导妇运的精神象征。"男女革命"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干部在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梳理,并尝试探讨相应的对策,为搞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系列偏差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问题及其原因的探析,意在使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一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价值是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 ,赋予了一个民族的独立和特色 ,传统教育的发展虽然忽视了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具体研究 ,但我国教育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